日常的工作中擁有許多的數位足跡,隨著時間一長也更容易迷失在資訊碎片之中。人的記憶有時候會充滿偏誤,習慣放大近期或情緒強烈的事件,而那些構成專案真相的關鍵決策、數據與對話,早已碎裂成橫跨郵件、即時訊息與雲端文件的龐大資料流。
這導致多數的「覆盤」,並非還原真相,而是用帶有偏誤的記憶去拼湊不完整的資訊,最終讓寶貴的經驗無法被有效傳承,團隊只能在相似的困境中不斷循環。
在工具的應用上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基礎應用提供了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,它不僅能扮演客觀回溯過去的數位考古學家,更能成為有遠見地預演未來的策略模擬師。
這不僅是工具的革新,更是工作思維的徹底升級。
與 AI 協作的起點,是停止將它當成一個只會搜尋關鍵字的引擎,與其詢問發生了什麼更需要建立一種脈絡重建的思維,引導 AI 成為數位考古學家,從現在這個時間點,回頭拼湊出過去任何一項決策的完整故事線。
心法轉變:從請求單一事實,到重建完整脈絡。
這份心法要如何落實在給 Copilot 的指令中?關鍵在於提供清晰的辦案指引:
Before - 低效的提問:
=> 上次會議決定了什麼?
After - 高效的 Copilot 指令:
=> 幫我重建 Q3 行銷專案的決策歷程,從最初的 A、B 功能討論開始,在我的 Outlook 和行銷 Teams 頻道中,找出所有關鍵轉折點。最後,請以時間軸的形式,摘要支持各方論點的數據、團隊成員的疑慮,以及最終在會議中拍板定案的理由。
透過這種方式,Copilot 不再只是提供一個冰冷的會議結論,而是繪製一張清晰的決策地圖,為接下來的思考,奠定一個堅實、客觀的事實基礎。
當能夠清晰的還原過去,更高層次的 AI 協作心法便應運而生,透過用未來的視角,來審視現在的盲點。
這代表 Copilot 不再只是助理,而是能被提升為一個策略夥伴,甚至是一個專門提出反向觀點的思考者。
心法轉變:從尋求解答,到引導挑戰。
要將這個心法轉化為指令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為 Copilot 設定一個角色扮演的情境:
尋求安穩的提問:
幫我把這份計畫書的重點做成簡報。
尋求成長的 Copilot 指令:
這種提問方式,是在專案初期就引入一個虛擬壓力測試。它能有效對抗團隊內部的群體思維或樂觀偏誤,有助於在投入巨大成本前,就看見思考的盲點,提前修補策略的裂縫。
將回溯與前瞻兩種思維結合,便構成了一個強大的組織學習閉環。透過回溯從過去的數位足跡中提煉出客觀的經驗教訓;再透過前瞻將這些教訓應用於當下,以塑造一個更穩健的未來。
真正的變革不止於此,Copilot 能將這些覆盤結論與優化後的流程,轉化為一個動態、可互動的知識庫(例如一個 Microsoft Loop 元件),釘選在團隊的共享空間,這份經驗不再是塵封在雲端的靜態文件,而是成為團隊日常工作中的動態提醒。
這引導我們走向一個核心的轉變:與 AI 協作的終極目標,不是為了更快地找到答案,而是為了共同提出更有力的問題。當學會如何設計提問,讓 AI 既能擔任歷史學家,又能扮演未來學家時,才真正開始將散落的數位足跡,轉化為組織持續進化的集體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