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場新功能的 Design Review Meeting,團隊的 UI 設計師小梅,正興奮地展示她熬了好幾個晚上才完成的設計稿。她詳細地闡述了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後的用戶研究、色彩心理學,以及她是如何在美感與功能性之間取得平衡。
會議室裡的氣氛本來相當正面,大家頻頻點頭。就在你準備做總結時,公司裡一位德高望重、但不負責這個專案的技術大神阿麥,突然清了清喉嚨,身體往後一靠,雙手抱胸。
他盯著投影畫面眉頭緊鎖,用一種彷彿在審視 Bug 的語氣緩緩開口:「嗯…這個設計,我覺得不行。」
空氣瞬間凝結。
他接著說:「這個藍色太淺了,感覺很廉價。然後這個排版,太擠了,完全沒有呼吸感。整個感覺就不對,沒有我們品牌的調性。」
小梅的臉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蒼白,她試圖解釋:「但這個藍色是我們品牌色票裡的…」
阿麥揮了揮手打斷她,說:「哎呀,我也就是給個建議啦,你們參考參考。但如果是我,我絕對不會讓這種東西上線。」
他說完便瀟灑地起身離開會議室,只留下一臉錯愕的小梅和一群不知如何收拾殘局的團隊成員。你看著小梅那雙瞬間失去光彩的眼睛,再望向那份其實相當優秀的設計稿,心中湧起一股衝動,真想追上阿麥給他來上幾拳。
如果你也常常在會議中,被這種包裝成「建議」的批評給突襲,那麼你正目睹著「破壞性回饋成癮症」的發作現場。
這個病症的根源,在於回饋者錯誤地將「表達個人好惡」與「提供建設性回饋」混為一談。
他們常常以「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」、「我只是為你好」作為開場白,然後用一連串模糊、主觀、且充滿評判性的詞語(例如:「感覺不對」、「很廉價」、「沒有質感」、「很醜不好看」、),對別人的作品進行毀滅性打擊。他們沉浸在扮演「指出國王新衣的小孩」的優越感中,卻忽略了回饋的真正目的:幫助對方成長,讓事情變得更好。
此刻,你的腦中可能會上演一場天人交戰:是該力挺辛苦付出的設計師,但可能因此得罪能影響專案走向的大神?還是該順著大神的毛摸,卻讓設計師的心血付之一炬,團隊士氣跌落谷底?然而,一個專業的 PM 知道,他的價值不在於選邊站,而在於改變遊戲規則。你的職責,是從一個被動的仲裁者,變身為主動的對話引導者,建立起一道能過濾掉人身攻擊、只留下寶貴洞見的防火牆。
接下來根據你所扮演的角色,來分享不同的處方籤。
無論你是會議主持人、意見提供者,還是被批評的對象,每個角色都有專屬的應對策略。下面會從這三個視角出發,幫助你在任何位置都能有效應對這類挑戰!
這是 PM 最常扮演、也最重要的角色。當開頭的場景發生時,你需要立刻介入,成為對話的建築師。
透過這套引導術,你將一場即將失控的批評,轉化為一場聚焦於「使用者體驗」的專業討論,既保護了團隊士氣,也從大神的經驗中挖出了真正的洞見。
當你需要給予回饋時,請務必遵循「良藥不苦口」的原則。
當你就是那個被攻擊的小梅時,你的目標不是去爭辯,而是要從泥沙中淘金。
這套「反向引導」的提問術能幫助你保持專業,並將一場攻擊轉化為有建設性的討論。
假設你是 PM,你負責的專案中,工程師阿麥負責的功能,已經比原訂時程延遲了三天。在每日站會上,你想關心一下進度,並了解狀況。
破壞性回饋範例:
「阿麥,你這個功能到底什麼時候會好?已經 delay 三天了耶,再這樣下去整個專案都會被你拖累。是有什麼問題嗎?還是你不會做?」
你的任務:
請試著運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「良藥不苦口」回饋框架:
描述事實 → 說明影響 → 共同探索
將上面這段話,改寫成一段更有建設性、更能開啟有效對話的回應。
參考答案:
(建議先私下一對一溝通)
阿麥,想跟你對一下進度。
[描述事實]
我看到目前『金流功能』的進度比原訂時程晚了三天。[說明影響]
因為這個功能會卡到後續 QA 的測試排程,
我想了解一下是不是有遇到什麼預期外的困難,[共同探索]
看看有沒有什麼地方是我可以幫忙協調,
或是有沒有需要調整資源的地方,
讓我們一起把這個難關搞定?
回饋,是推動個人與團隊成長最強大的燃料。但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未經思考的回饋,往往弊大於利。
一個只挑錯的批評家,只會收穫一群心懷怨懟的同事;而一個懂得如何給予「良藥不苦口」回饋的領導者,才能建立起一支敢於犯錯、樂於成長的強大團隊。
你的價值不僅在於你看問題有多敏銳,更在於你有多大的同理心與智慧,能將你的洞見,包裝成一份對方願意收下、並且心懷感激的禮物。
那個...你還是先別說話的好 :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