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4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4

Day 4 第四章:誰動了我的權力?解構組織中的權力遊戲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四章:誰動了我的權力?解構組織中的權力遊戲

副標題:《權力動力學 (Power Dynamics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七章,當團隊決定聚焦於「前後端協作」這個痛點時,艾佛勒很快就發現,問題的表象——「溝通不暢」,其背後的根源要深刻得多。他看到,資深後端工程師大衛,憑藉其對系統的了解,無形中掌控了技術決策的話語權;他看到,前端團隊在提需求時,姿態卑微得像在「乞討」;他還看到,DevOps團隊緊緊握著「發布」的權杖,成了開發團隊難以逾越的關卡。

艾佛勒看到的這一切,就是組織中無處不在,卻又常常被避而不談的現實——權力動力學 (Power Dynamics)。他明白,如果不理解權力在這間辦公室裡是如何分配、流動和被使用的,任何試圖改善「溝通」的努力,都將是隔靴搔癢。

理論溯源:從社會學到管理學

對權力的研究,是社會科學最古老、最核心的議題之一。從馬基維利到馬克斯·韋伯,無數學者都試圖解構權力的本質。在組織研究領域,對權力動力學的系統性探討,主要在20世紀下半葉興起。

其中,弗倫奇與雷文 (French & Raven) 在1959年提出的「權力的五個來源」(Five Bases of Power),至今仍是理解組織權力的經典框架。他們認為,權力並非單一的,而是來自於不同的基礎:

  1. 法定權 (Legitimate Power): 來自於個人在組織中的正式職位或頭銜。比如,CTO穆拉提擁有的權力。

  2. 獎賞權 (Reward Power): 來自於一個人能夠給予他人獎勵(如獎金、晉升)的能力。

  3. 懲罰權 (Coercive Power): 來自於一個人能夠給予他人懲罰(如批評、降職)的能力。

  4. 專家權 (Expert Power): 來自於個人擁有的、被他人認可的專業知識、技能或才幹。

  5. 參照權 (Referent Power): 來自於個人的人格魅力、品格和聲望,使得他人願意追隨和效仿。

後來,他們又補充了第六種權力——資訊權 (Informational Power),即來自於掌握和控制關鍵資訊的能力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權力動力學,研究的就是這些不同來源的權力,在一個組織中是如何被獲取、使用、維持和失去的,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了組織的行為和決策。

  • 權力是中性的,但其使用不是: 權力本身無所謂好壞,它只是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。但權力的使用方式,可以是非常建設性的(如運用專家權來指導他人),也可以是極具破壞性的(如利用資訊權來打壓異己)。

  • 正式權力 vs. 非正式權力: 組織架構圖描繪的是「法定權」的分配,但這往往只是冰山一角。在水面之下,由「專家權」、「資訊權」和「參照權」構成的非正式權力結構,常常對組織的實際運作,產生著更巨大的影響。一個沒有任何頭銜的「老師傅」,可能比部門經理更有影響力。

  • 權力是關係性的: 權力不是存在於真空中的。只有當他人「承認」你的權力時,你的權力才存在。它是領導者與追隨者、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,一種動態的、不平等的相互依賴關係

  • 權力不平衡導致功能失調: 當權力過度集中在某個人或某個子群體手中,且缺乏有效的制衡時,就極易導致決策瓶頸、知識孤島、溝通壁壘和「習得性無助」。就像「星雲科技」中,後端團隊相對於前端團隊,擁有了過度的權力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七章中,艾佛勒展現了一位OD顧問在處理敏感的權力問題時,所具備的高度智慧和技巧。

  1. 精準的權力來源分析: 他沒有籠統地說「大衛的權力太大」,而是精準地識別出,大衛的權力主要來源於專家權資訊權。這種分析,讓他能夠對症下藥。

  2. 重新定義問題:從「打倒個人」到「重塑系統」: 他向穆拉提提出的觀點極其關鍵——問題不在於大衛「擁有」權力,而在於系統「沒有制衡」這種權力。他巧妙地將問題的焦點,從一個可能引發人事對抗的「個人問題」,轉化為一個大家可以共同參與解決的「系統設計問題」。這大大降低了變革的阻力。

  3. 賦權於「流程」而非「人」: 這是艾佛勒後續行動的核心策略。他意識到,要打破個人的權力壟斷,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扶持另一個「人」來與之對抗,而是要建立一套公平、透明、所有人都需遵守的流程和規則。後續的「API契約」、「探索式代碼審查」等,本質上都是在將權力從某些個人手中,轉移到一個中立的「流程」之上。

  4. 不剝奪,只轉化: 他沒有試圖去剝奪大衛的「專家權」,這是公司的寶貴資產。相反,他後續的設計(如讓大衛去當教練、去寫實踐指南),都是在引導大衛將他的個人權力,轉化為對整個團隊的「賦能」,從而讓他從一個「瓶頸」,變成一個「源泉」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權力是敏感話題,但在團隊中,你可以用一些安全的方式來開啟相關的討論。

  • 練習一:「權力來源」盤點: 和你的團隊一起,匿名地討論一下:「在我們團隊中,影響力最大的人是誰?他/她的影響力主要來自於哪個權力來源(職位、專業、個人魅力還是資訊)?」這個討論能幫助團隊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權力結構。

  • 練習二:「決策影響力」分析: 選擇團隊最近做的一次重要決策。一起討論:「在這個決策過程中,誰的聲音被聽見了?誰的聲音被忽略了?為什麼會這樣?我們的決策過程,是否給了所有利害關係人平等的發聲機會?」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的組織裡,非正式權力(如專家權、資訊權)是否比正式權力(職位)更有影響力?這種現象帶來了哪些好處,又帶來了哪些問題?

上一篇
Day 3 第三章:不做救世主:與團隊一起跳舞的變革哲學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