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6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6

Day 6 第六章:解凍、改變、再凝固:變革的自然法則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六章:解凍、改變、再凝固:變革的自然法則

副標題:《勒溫的變革三步驟 (Lewin's 3-Step Model of Change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九章,當診斷完成、問題被清晰地呈現後,艾佛勒並沒有立刻投入到「解決問題」的行動中。他策劃了一場極具衝擊力的專案啟動會,將那張令人心驚的「一個API的誕生之旅」流程圖,毫不留情地展現在了團隊面前。他告訴大家,必須先製造足夠的「不舒服感」,讓大家意識到「再這樣下去不行了」,改變才可能發生。

這個看似有些「殘酷」的舉動,背後蘊含著深刻的變革智慧。艾佛勒在這裡,嚴格遵循了由庫爾特·勒溫提出的、堪稱所有組織變革理論鼻祖的經典模型——變革三步驟模型。他深知,在引入任何新的熱源之前,必須先將堅冰打破。

理論溯源:冰塊的比喻

庫爾特·勒溫 (Kurt Lewin),這位我們已經多次提及的社會心理學之父,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這個模型時,用了一個極其生動的比喻,至今仍被廣泛引用:

想像一下,你要將一個方形的冰塊,變成一個圓形的冰塊。你該怎麼做?

  1. 你不能直接用錘子去敲,那樣只會讓冰塊碎裂。你必須先解凍 (Unfreeze) 它,讓它從固態變為液態。

  2. 當冰塊融化成水之後,你才能將它倒入一個圓形的模具中,這個過程就是改變 (Change / Move)

  3. 最後,為了讓新的形狀穩定下來,你必須將模具重新放入冰箱,讓水再次凝固成冰,這個過程就是再凍結 (Refreeze)

勒溫認為,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習慣,就像那塊方形的冰塊,處於一種被各種力量(如組織文化、個人習慣、群體規範)所維持的「冰凍」的平衡狀態。任何成功的、可持續的改變,都必須遵循這三個看似簡單,卻缺一不可的步驟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讓我們來深入理解這三個階段的內涵和挑戰:

  • 第一階段:解凍 (Unfreezing)

    • 目標: 打破現狀的平衡,創造改變的動機。

    • 核心任務: 讓組織或個人意識到,維持現狀的「痛苦」,將遠大於「改變的痛苦」。這需要去增加驅動力 (Driving Forces)(如危機感、對未來的渴望),並減弱約束力 (Restraining Forces)(如對未知的恐懼、對失去既得利益的擔憂)。

    • 常見策略:

      • 製造危機感: 揭示殘酷的現實,如市場份額的下滑、客戶的嚴重不滿、內部效率的驚人浪費。

      • 挑戰現有信念: 通過引入新的數據、新的視角,來動搖人們習以為常的「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」的信念。

      • 建立心理安全感: 在製造危機感的同時,必須讓成員感覺到,即將到來的改變是安全的,他們不會因此受到懲罰。

    • 挑戰: 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引發焦慮和抗拒的。如果力度不夠,無法解凍;如果力度過猛,又可能導致團隊崩潰。

  • 第二階段:改變 (Change / Move)

    • 目標: 學習新的行為、態度和工作方式。

    • 核心任務: 在「解凍」後的不確定狀態中,為團隊提供清晰的方向、新的工具和持續的支持。這是一個不斷試錯、學習和調整的過程。

    • 常見策略:

      • 清晰的願景: 描繪一個令人嚮往的、關於「我們想去哪裡」的未來圖景。

      • 榜樣的力量: 讓領導者或受尊敬的成員,率先垂範新的行為模式。

      • 賦能與培訓: 為團隊提供學習新技能和新思維模式所需的培訓和資源。

      • 小步快跑: 鼓勵小範圍的實驗和「微小的勝利」,以建立信心和動力。

  • 第三階段:再凍結 (Refreezing)

    • 目標: 將新的行為模式,穩固下來,使其成為組織新的常態。

    • 核心任務: 確保變革的成果能夠持續下去,而不是曇花一現。

    • 常見策略:

      • 調整獎勵機制: 讓新的績效考核、薪酬和晉升體系,去獎勵和支持新的行為。

      • 調整組織結構: 改變組織架構、工作流程和彙報關係,使其與新的工作方式相匹配。

      • 鞏固文化: 通過公開表彰、故事講述、慶祝成功等方式,將新的價值觀根植於組織文化之中。

    • 挑戰: 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階段。許多變革在取得初步成功後就鳴金收兵,結果導致組織在壓力下,又慢慢退回到了舊的習慣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《綠洲計畫》整個故事的架構,都遵循了勒溫的三步驟模型。

  1. 一開始的「解凍」: 第九章是「解凍」的場景。書中沒有使用空洞的說教,而是選擇了一個具體的、充滿情感衝擊力的「數據故事」(API的15天誕生之旅)。這個故事,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,切開了團隊麻木已久的神經,讓他們直面自身的失能所帶來的巨大浪費。他完美地增加了「驅動力」,同時,因為他始終強調「這不是任何人的錯」,也有效地降低了團隊的「約束力」(因被指責而產生的抗拒)。

  2. 貫穿全書的「改變」: 從第十章到第二十六章,整個故事的主體,都是在「改變」這個階段。引入了大量的工具和模型(溝通練習、BART、精實等),並採用「行動研究」的實驗方式,帶領團隊在一個安全的沙盒中,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新的工作模式。

  3. 深思熟慮的「再凍結」: 在第二十七章,艾佛勒沒有在專案成功後就草草收場。他敏銳地意識到「再凍結」的重要性,並通過制度化、結構調整、文化鞏固和儀式化等一系列行動,將變革的成果,牢牢地「焊接」在了組織的肌體之上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當你試圖在團隊中推動一項哪怕是很小的改變時,都可以用勒溫的三步驟來思考。

  • 練習一:「解凍」的思考: 在提出你的新建議之前,先問自己:我的隊友們,現在意識到「不改變」的痛苦了嗎?我能否找到一個具體的數據或故事,來幫助他們「看見」這個痛苦?我如何能讓他們感覺到,我的建議不是在否定他們過去的努力?

  • 練習二:「再凍結」的規劃: 如果你的某個改善建議,在團隊中試行成功了,別高興得太早。思考一下:我們如何能讓這個好的實踐,變成團隊的「預設動作」?是需要更新到我們的團隊知識庫裡,還是在下一次新人入職時特別強調?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回想一次你經歷過的、失敗的組織變革。你認為,它最可能是在「解凍」、「改變」還是「再凍結」哪個階段出了問題?為什麼?

上一篇
Day 5 第五章:信任的建築學:清晰、同理、一致與能力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