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標題:《容器建構與心理安全感 (Container Building & Psychological Safety)》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十一章,艾佛勒在經歷了那場充滿「阻抗」的會議之後,做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。他沒有繼續強行推進技術目標,而是按下了「暫停鍵」。他將團隊的注意力,從「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」,轉移到了「我們要如何在一起工作」上。他帶領團隊共同制定溝通公約,並邀請CTO穆拉提進行了一次震撼人心的「脆弱性示範」。
這個過程,在組織發展的行話中,被稱為「容器建構 (Container Building)」。艾佛勒深知,在進行任何可能觸及痛苦和衝突的「心臟手術」之前,必須先打造一個無菌、堅固、配備了所有生命支持系統的「手術室」。這個手術室,就是一個充滿心理安全感 (Psychological Safety) 的團隊容器。
「容器」這個隱喻,最早源於團體關係和心理治療領域。它指的是一個能夠容納 (Contain) 和承受 (Withstand) 強烈情感、焦慮、衝突和不確定性的人際與心理空間。一個堅固的容器,能讓身處其中的人們,敢於去探索那些在日常環境中不敢觸碰的、危險的話題。英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·比昂 (Wilfred Bion) 對此有過深入的研究,他認為領導者的功能之一,就是成為團隊焦慮的「容器」。
而近年來,將這個概念在商業組織中發揚光大的,則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艾米·埃德蒙森 (Amy C. Edmondson)。她在1999年,正式提出了「團隊心理安全感 (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)」這一術語,並將其定義為:
「一種團隊成員共享的信念,即團隊是安全的,可以進行人際風險承擔 (interpersonal risk-taking)。」
後來,Google公司一項名為「亞里斯多德計畫」(Project Aristotle) 的著名內部研究,通過分析數百個團隊的數據,最終得出的結論是:在決定一個團隊能否成功的所有因素中,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,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因素,包括成員的個人能力、團隊規模或工作量。
這項研究,讓「心理安全感」這個詞,從學術界真正走向了主流商業世界。
心理安全感到底是什麼?它不是:
總是對彼此友善,避免任何衝突或不同意見。
降低對績效的要求和標準。
可以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。
心理安全感是:
一種氛圍,而非一種個性。 它關乎團隊的環境,而不是某個成員是否「臉皮厚」。
對「聲音」的信念。 成員們相信,當他們提出問題、承認錯誤、分享想法或提出不同意見時,他們不會因此被羞辱、排擠或懲罰。
鼓勵承擔「人際風險」。 在一個高心理安全感的團隊裡,你會敢於去做以下這些事:
問一個看似「愚蠢」的問題。
承認「我不知道」或「我需要幫助」。
說出「我犯了個錯」。
對現有的流程或決策,提出建設性的反對意見。
分享一個尚未成熟的、瘋狂的想法。
顯然,這些行為,對於團隊的學習、創新和風險防範,都至關重要。在高風險、高不確定性的軟體開發領域,心理安全感的缺乏,往往是災難性的。因為沒有人敢於在問題尚處於萌芽階段時,就將其暴露出來。
在第十一章中,展示了一套「容器建造」的組合拳。
從「診斷恐懼」開始: 他沒有直接告訴團隊「你們需要心理安全感」。而是先通過匿名的便利貼,讓團隊自己去回答「是什麼讓我們難以說出真心話?」。他將團隊中那種無形的、瀰漫的「恐懼」,變成了看得見的、可以被討論的文字。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——承認不安全的存在。
共創「遊戲規則」: 他沒有將溝通公約作為「聖經」頒布給團隊,而是邀請團隊成員共同參與制定。這個「共創」的過程,本身就是一次賦能。當規則是由「我們」自己定下的,大家遵守它的意願和責任感就會大大增強。
引用「最高指導原則」: 他特別強調了那句「無論我們發現了什麼,我們都要堅信,每個人在當時都已盡力」。這句話,像一個強大的「豁免令」,從根本上瓦解了「究責文化」的基礎,為坦誠的覆盤和反思,提供了心理上的保護墊。
領導者的「以身作則」是關鍵: 整個容器建造過程中,最畫龍點睛的一筆,就是他邀請CTO穆拉提進行的「脆弱性示範」。領導者公開地、真誠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,所釋放出的「安全信號」,比任何制度和口號都更有力量。它等於在向整個團隊宣告:「在這個新的容器裡,連最高領導者都是可以被挑戰的,那麼,你們的聲音也將是安全的。」
你不需要是顧問,也可以在你的團隊裡,成為心理安全感的「建造者」。
練習一:「感謝失敗」的儀式: 在下一次團隊會議上,花三分鐘時間,邀請大家分享「本週我嘗試過但失敗的一件事,以及我從中學到了什麼」。領導者要帶頭分享,並對每一位分享者的坦誠,表示真誠的感謝。
練習二:把你的「好奇心」說出來: 當你聽到一個你不同意的觀點時,克制住反駁的衝動。試著說:「謝謝你的分享,這個角度很有趣。能多告訴我一些你這麼想的原因嗎?我想更好地理解你的視角。」將你的反應,從「評判」切換到「好奇」。
練習三:領導者的自我暴露: 如果你是領導者,在下一次分配任務時,試著不要只說「去做這個」。可以多加一句:「這個任務對我們很重要,但坦白說,我自己對具體的執行路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。我非常需要大家的智慧和想法,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最好的方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