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標題:《BART - 權威 (Authority)》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二十一章,就在團隊為「創世紀」專案劃定了清晰的「邊界」,準備順利啟航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爭執,讓專案陷入了停滯。兩位子團隊的負責人,在一個關鍵的技術決策上互不相讓,誰也說服不了誰。這個事件,立刻暴露了團隊協作框架中的第二塊短板:權威 (Authority) 的歸屬是模糊的。
艾佛勒藉此機會,召開了一場名為「誰來做決定?」的工作坊。他沒有去評判兩位負責人誰對誰錯,而是引導整個團隊,共同繪製出了一張專案的「權威地圖」。其中,最令人拍案叫絕的,是他們將「代碼合併」這個最關鍵的權威,賦予了一個客觀的「流程」,而非任何一個具體的「人」。這不僅解決了當下的問題,更從根本上重塑了團隊對權威的認知。
對「權威」的探討,與「權力」密不可分,但又有所區別。如果說「權力」是影響他人的潛在能力,那麼「權威」則是被組織所認可的、合法的、可以正當行使的權力。
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·韋伯 (Max Weber) 是最早系統性研究權威的學者之一。他提出了三種純粹的權威類型:
傳統型權威 (Traditional Authority): 基於傳統、習俗和繼承。如君主制中的國王。
魅力型權威 (Charismatic Authority): 基於領導者非凡的個人魅力、神聖性或英雄氣概。如宗教先知或革命領袖。
法理型權威 (Legal-Rational Authority): 基於一套非個人的、理性的法律、規章和程序。權威屬於「職位」,而非「個人」。這是現代官僚組織的基礎。
在現代組織中,我們所討論的「權威」,大多屬於「法理型權威」。然而,正如《綠洲計畫》中所展現的,在「法理」的框架之下,由個人專業能力(專家權)和個人魅力(參照權)所形成的非正式權威,依然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。
BART模型中的「A - 權威」,正是要求我們去審視和釐清,在一個具體的團隊或系統中,所有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權威,是如何被分配、被行使,以及它們是否與團隊的「任務」和「角色」相匹配。
權威的模糊,是組織內耗和決策癱瘓最常見的根源之一。當一個決策點出現時,如果團隊成員不清楚以下問題,混亂就會產生:
誰有權做出最終決定? (Who has the "D"?)
在做決定前,必須聽取誰的意見? (Who needs to be consulted?)
誰應該被告知這個決策結果? (Who just needs to be informed?)
我是否有權做出這個決定?如果沒有,我該向誰求助?
一個健康的權威系統,具備以下特點:
清晰性 (Clarity): 對於各類常見的決策,其權威歸屬都是清晰的、被成員所共知的。
匹配性 (Alignment): 權威的分配,與個人的角色、能力和責任相匹配。不能讓一個不具備相關知識的人,去做關鍵的技術決策。
適度下放 (Empowerment): 權威不應過度集中在高層。應將決策權,盡可能地下放到離資訊最近、離行動最近的層級,以提升效率和員工的主人翁感。
流程化 (Process-based): 對於一些關鍵的、重複性的決策(如代碼審查、招聘),最好的方式是將權威「編碼」進一個所有人都需遵守的、公平透明的流程中,以減少個人偏見和權力濫用。
第二十一章的干預,可以看做是「組織權威的精準手術」。
使用結構化工具:「決策授權矩陣」: 他沒有讓團隊進行發散的、漫無邊際的討論。他引入了DACI(在這裡用的是D-Decide, A-Assist, C-Consult, I-Inform)這個簡單而強大的結構化工具。這個矩陣,像一個框架,迫使團隊必須就每一個決策事項,進行清晰的、非黑即白的權威劃分,避免了模棱兩可。
區分決策的「層級」: 他引導團隊認識到,不是所有的決策都一樣重要。全域性的決策(如資料庫結構),其權威應歸屬於層級更高的、能承擔更大責任的領導者(CTO)。而子團隊內部的決策,其權威則應該下放給團隊負責人。這種差異化的處理,體現了權威分配的「匹配性」原則。
革命性的創舉:「將權威賦予流程」: 這是整個章節最核心的亮點。面對「代碼合併」這個極易引發權力鬥爭的環節,艾佛勒引導團隊跳出了「必須由某個『人』來決定」的思維定勢。他們共同設計了一個客觀的、基於規則的流程(通過自動化測試、獲得兩人批准等),並將最終的「決定權」,賦予了這個流程本身。這是一個從「人治」走向「法治」的質的飛躍,也是對抗「英雄文化」和「決策瓶頸」的最有效武器。
從「隱性」到「顯性」: 整個工作坊的最終產出,是一張所有人都看得見的、公開的「權威地圖」。它將過去那些存在於人們腦中的、不成文的、模糊的權力規則,全部轉化為了清晰的、成文的、可執行的團隊協議。這極大地降低了團隊的溝通成本和政治內耗。
你可以在你的團隊中,就某一個反覆出現的、權責不清的問題,進行一次「微型權威釐清」。
練習一:「DACI速寫」: 選擇一個最近讓你的團隊感到困擾的決策點(比如,「這次的行銷文案到底該由誰來最終定稿?」)。找相關的幾位同事,花15分鐘,快速地在一張紙上畫出DACI矩陣。一起討論並填寫:誰是D?誰是C?誰是I?這個簡單的練習,常常能立刻化解僵局。
練習二:「為流程賦權」: 觀察一下你的團隊,是否存在某個依賴於「專家」或「領導」個人判斷的、重複性的審批環節?思考一下,我們能否設計一個簡單的、基於客觀標準的檢查清單(Checklist)或流程,來替代這種個人審批?如果一個事項滿足了清單上的所有要求,就視為「自動通過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