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6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6

Day 16 第十六章:劃清你的界線:好籬笆造就好鄰居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六章:劃清你的界線:好籬笆造就好鄰居

副標題:《BART - 邊界 (Boundary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二十章,當團隊終於獲得管理層的授權,準備大展拳腳,啟動宏大的「創世紀」重構專案時,艾佛勒卻再次扮演了那個「踩剎車」的角色。他沒有讓團隊立刻投入到技術開發中,而是召開了一場名為「劃定我們的邊界」的工作坊。

他提出了一個看似有些「官僚」的觀點:「我們要像設計微服務架構一樣,來設計我們的團隊架構。」他引導團隊,為這個大型專案,清晰地定義了各個子團隊之間的時間邊界、任務邊界、技術邊界和溝通邊界。這個看似增加了前期溝通成本的舉動,卻為後續專案的順暢運行,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。艾佛勒在這裡,引入了BART分析框架的第一個、也是最基礎的維度——邊界 (Boundary)

理論溯源:從系統理論到團體關係

BART模型的概念,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們之前提過的系統理論團體關係學派。

  • 系統理論的視角: 任何一個開放系統(無論是細胞、人還是組織),都需要有一個「邊界」來將自己與外部環境區分開來。這個邊界,既是保護性的(防止外部的混亂侵入),又是滲透性的(允許與外部進行必要的能量和資訊交換)。一個沒有邊界的系統,會陷入混亂和解體;而一個邊界完全封閉的系統,則會因為無法獲取養分而死亡。

  • 團體關係的視角: 塔維斯托克診所的學者們在研究群體時發現,群體內部的焦慮,很多時候都源於對「邊界」的不確定性。比如,時間邊界(會議什麼時候開始,什麼時候結束?)、任務邊界(這到底是不是我的事?)、角色邊界(我作為一個成員,可以做什麼,不可以做什麼?)的模糊,都會讓成員感到不安全和混亂。

BART模型,正是將這些關於邊界的思考,提煉成了一個更具操作性的、包含四個維度的診斷框架。它是由一些在團體關係領域的OD顧問,特別是在AK Rice Institute 工作的實踐者們,發展和推廣開來的。他們認為,任何一個團隊或組織系統的效能,都可以通過檢視其BART的清晰度和一致性,來進行評估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在BART模型中,「邊界」是最基礎的維度。一個沒有清晰邊界的團隊,就像一個沒有牆壁和門窗的房子,無法為成員提供最基本的安全感和秩序感。

「邊界」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1. 任務邊界 (Task Boundary):

    • 回答的問題: 「我們這個團隊,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?」「什麼是我們的核心工作,什麼不是我們的核心工作?」

    • 模糊的後果: 團隊會承擔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的工作(職責蔓延),或者將本應自己完成的工作推給別人(推諉扯皮)。團隊會因為缺乏清晰的目標而失去焦點。

  • 2. 時間邊界 (Time Boundary):

    • 回答的問題: 「我們的工作,從什麼時候開始,到什麼時候結束?」「我們如何管理我們的時間資源?」

    • 模糊的後果: 會議無休止地延長,專案的截止日期形同虛設,工作與個人生活的界限被侵蝕,導致長期的加班和職業倦怠。

  • 3. 空間邊界 (Spatial Boundary):

    • 回答的問題: 「我們在哪裡工作?」「我們的物理或虛擬工作空間,是如何支持或阻礙我們協作的?」

    • 模糊的後果: 在遠程或混合辦公的時代,物理和虛擬空間的邊界變得尤為重要。不清晰的溝通渠道、混亂的線上文件管理,都會造成巨大的效率浪費。

  • 4. 角色邊界 (Role Boundary):

    • 回答的問題: 「我的職責範圍是什麼?」「我與其他角色的邊界在哪裡?」這個維度與BART中的「R-角色」緊密相關,但這裡更側重於角色之間的「接口」。

    • 模糊的後果: 權責不清,重複勞動,或者出現無人負責的「三不管」地帶。

建立清晰的邊界,其最終目的,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,減少內耗,從而釋放團隊的能量,讓他們可以專注於真正創造價值的核心任務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二十章,展現了如何將一個看似抽象的「邊界」概念,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、可執行的「團隊協議」。

  1. 絕佳的比喻:「微服務架構」: 他用「像設計微服務一樣設計團隊」,這個工程師一聽就懂的比喻,立刻就抓住了團隊的注意力。他將「API契約」,類比為團隊之間的「接口」,這個翻譯非常高明。它讓團隊成員明白,「邊界」不是官僚主義的束縛,而是實現高效「解耦」和「協作」的必要前提。

  2. 全面的邊界定義: 他沒有只談論任務或技術邊界,而是系統性地引導團隊,從時間、任務、技術、溝通四個全面的維度,去共同制定他們的「邊界管理協議」。這確保了團隊的運作,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清晰的規則。

  3. 儀式化的承諾: 他最後引導各團隊負責人在寫滿了協議的海報上「簽字」。這個看似簡單的儀式,卻有著深刻的心理意義。它將一份普通的會議紀要,提升為一份所有人都需共同遵守的「社會契約」。它公開地宣告,團隊的合作模式,將從過去依賴個人默契的模糊狀態,進入一個基於共同規則的清晰狀態。

  4. 先建構,再行動: 他堅持在專案啟動之初,就花費必要的時間來完成這項「建構」工作。他深知,「磨刀不誤砍柴工」。前期在「建立邊界」上投入的時間,將會在後續的專案執行中,以指數級的效率提升,獲得回報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可以在你的團隊中,就某一個具體的邊界問題,發起一次建設性的討論。

  • 練習一:「會議邊界」設定: 選擇一個你們團隊經常超時或跑題的例會。在下一次會議開始前,和大家一起花五分鐘,快速地在白板上定義這次會議的「BART」:

    • B (邊界): 會議從X點準時開始,Y點準時結束。

    • A (權威): 今天的會議主持人是誰?誰有權打斷跑題的發言?

    • R (角色): 誰是記錄員?誰是計時員?

    • T (任務): 我們這次會議,必須達成的唯一一個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?

  • 練習二:「職責重疊區」討論: 如果你發現團隊中有兩個角色(或兩個人)的工作職責經常重疊,導致衝突或重複勞動。可以邀請他們一起,拿出一張紙,各自畫一個圈代表自己的職責範圍。然後,看看兩個圈的重疊部分是什麼,並就這個重疊區的協作規則(比如誰主導,誰配合),達成一個清晰的共識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的團隊中,你認為最「模糊」的一條邊界是什麼?是任務邊界、時間邊界還是角色邊界?這個模糊的邊界,給團隊帶來了哪些具體的內耗或困擾?

上一篇
Day 15 第十五章:畫出問題的循環:如何找到真正的「槓桿點」
下一篇
Day 17 第十七章:誰來做決定?釐清組織的權威地圖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17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