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苦的回憶
一想到「需求訪談」我腦海裡馬上浮現不好的回憶...
某次會議,系統分析師拍拍肩膀說:
「誒~你們 PG 有什麼想了解的,直接問使用者就好啦,人都幫你找來了,開始吧!」
不是吧~餅哥!這麼臨時?!
結果硬著頭皮瞎談,討論只停留在表層,重點完全沒釐清,浪費了彼此寶貴的時間。
說穿了,不只是我們準備不足,需求者與開發者雙方都狀況不明:需求者還沒想透要什麼,開發者又缺乏背景資料,只能臨場丟問題、臨場作答。看似熱烈,實則在表面打轉,離核心越來越遠。
我可不想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我跟小米之間。
所以這次,我決定讓 AI 當我的「訪談助理」,在會前就先把重點盤好、問題釐清,讓訪談一開始就對準目標。
夥伴登場: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
為此我找了三位夥伴一起發想: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。
我先把對專案的發想、觀察與期待整理成提示,請 ChatGPT 做初步分析:
**角色設定**
你是一位專業的需求分析師。
**任務**
我即將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。請根據以下已知資訊,協助:
評估有哪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。
列出需要進一步與客戶確認的問題。
**已知資訊**
* 需求對象:經營副業的攝影業主
* 主要客群:國外來台旅客
* 提供服務:行程規劃、攝影、後製、花絮影片
* 主要痛點:
* 旅客對台灣不熟,需要交通與行程協助
* 景點具季節性/時段限制,規劃耗時
* 報價缺乏依據,常憑感覺決定
**我的目標**
* 開發一套服務,加速接觸客戶與行程安排流程
* 設計附加價值,提升顧客滿意度
**輸出格式**
請以條列方式回答,分為兩個部分:
1. 可能忽略的細節
1. 需要確認的問題
ChatGPT 給出了以下面向的細節分析,也同步產出了一份精簡訪談清單:
看起來分析的很好,但說不上來少了什麼元素。摸不清頭緒,只好先繼續往下走~
我接著把需求與 ChatGPT 的輸出交給 Claude 再評估。
Claude 補上了競爭分析、品牌定位、財務與商業模式等議題——這些確實重要,但不是我這回想幫小米優先解的問題;這些我想就留給她在營運中逐步驗證與調整。
最後我找 Gemini 討論,這一次,我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直覺得「少了點什麼」的答案——情感。
「你目前的分析,非常專注在解決業主『耗時』的痛點,也就是流程優化,這很重要。但服務的核心是『人』:我們不只要幫業主省時間,更要幫他的顧客(國外旅客)創造無可取代的回憶。這就是『體驗設計』的範疇。若你的系統能同時兼顧流程與體驗,價值將會加倍。」
啊~哈!! 對了!就是這個!!
會有拍照的需求,本質上就是為了把當下的感受保存下來,之後能再次回味呀。
Gemini 也提出了三個可設計附加價值的切入點,用來優化顧客體驗:
與三位夥伴來回推敲後,我把重點收斂為一份 「拷問清單」:
前段聚焦流程與規則,中段檢查資源與邊界,後段專攻體驗與回流。
嘿嘿嘿~小米,你準備好接招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