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
0
Software Development

為妳上線:AI 旅拍服務系列 第 2

Day02 訪談不再空轉:AI 助理的會前功課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痛苦的回憶

一想到「需求訪談」我腦海裡馬上浮現不好的回憶...

某次會議,系統分析師拍拍肩膀說:
「誒~你們 PG 有什麼想了解的,直接問使用者就好啦,人都幫你找來了,開始吧!」

不是吧~餅哥!這麼臨時?!

結果硬著頭皮瞎談,討論只停留在表層,重點完全沒釐清,浪費了彼此寶貴的時間。
說穿了,不只是我們準備不足,需求者與開發者雙方都狀況不明:需求者還沒想透要什麼,開發者又缺乏背景資料,只能臨場丟問題、臨場作答。看似熱烈,實則在表面打轉,離核心越來越遠。

我可不想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我跟小米之間。
所以這次,我決定讓 AI 當我的「訪談助理」,在會前就先把重點盤好、問題釐清,讓訪談一開始就對準目標。


夥伴登場: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

為此我找了三位夥伴一起發想: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。
我先把對專案的發想、觀察與期待整理成提示,請 ChatGPT 做初步分析:

**角色設定**
你是一位專業的需求分析師。
**任務**
我即將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。請根據以下已知資訊,協助:
評估有哪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。
列出需要進一步與客戶確認的問題。
**已知資訊**
* 需求對象:經營副業的攝影業主
* 主要客群:國外來台旅客
* 提供服務:行程規劃、攝影、後製、花絮影片
* 主要痛點:
    * 旅客對台灣不熟,需要交通與行程協助
    * 景點具季節性/時段限制,規劃耗時
    * 報價缺乏依據,常憑感覺決定
**我的目標**
* 開發一套服務,加速接觸客戶與行程安排流程
* 設計附加價值,提升顧客滿意度
**輸出格式**
請以條列方式回答,分為兩個部分:
1. 可能忽略的細節
1. 需要確認的問題

ChatGPT 給出了以下面向的細節分析,也同步產出了一份精簡訪談清單:

  • 產能與邊界(可承接案件量與接案範圍)
  • 客群與語系(多語需求與回覆 SLA)
  • 詢問 → 篩選 → 成單流程(表單與自動化節點)
  • 行程規劃邏輯(把經驗轉為規則/模板)
  • 定價與報價規則(由「靠感覺」轉為可解釋)
  • 現場 SOP 與人員配置
  • 法務合規(肖像權、授權、合約)
  • 後製與交付(時程、檔案規格、備援)
  • 成效與再行銷(滿意度、回流、轉介紹)

看起來分析的很好,但說不上來少了什麼元素。摸不清頭緒,只好先繼續往下走~


我接著把需求與 ChatGPT 的輸出交給 Claude 再評估。
Claude 補上了競爭分析、品牌定位、財務與商業模式等議題——這些確實重要,但不是我這回想幫小米優先解的問題;這些我想就留給她在營運中逐步驗證與調整。

最後我找 Gemini 討論,這一次,我終於找到了自己一直覺得「少了點什麼」的答案——情感

「你目前的分析,非常專注在解決業主『耗時』的痛點,也就是流程優化,這很重要。但服務的核心是『人』:我們不只要幫業主省時間,更要幫他的顧客(國外旅客)創造無可取代的回憶。這就是『體驗設計』的範疇。若你的系統能同時兼顧流程與體驗,價值將會加倍。」

啊~哈!! 對了!就是這個!!
會有拍照的需求,本質上就是為了把當下的感受保存下來,之後能再次回味呀。


Gemini 也提出了三個可設計附加價值的切入點,用來優化顧客體驗:

  • 旅程前:自動寄送「行前手冊」(打包清單、天氣提醒、交通卡使用教學)。
  • 旅程中:整合「周邊美食/活動地圖」,由業主標註私房推薦。
  • 旅程後:提供「照片故事卡」模板,讓旅客輕鬆在社群分享,並自動 tag 業主。
    這些看似小小的功能,卻能達到放大客戶「體驗」的效果。

與三位夥伴來回推敲後,我把重點收斂為一份 「拷問清單」:
前段聚焦流程與規則,中段檢查資源與邊界,後段專攻體驗與回流。

嘿嘿嘿~小米,你準備好接招了嗎?


上一篇
Day 01 妳的需求,我來想辦法:專案緣起與挑戰
下一篇
Day03 從訪談到整理:AI 筆記工具的初探
系列文
為妳上線:AI 旅拍服務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