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常說,靈感來自生活。
但更深一層,其實來自於「價值觀」—那些影響我們做決定、選擇方向、定義優先順序的內在核心。
對我而言,安全感不僅僅是避免危險,而是能在不確定的世界裡,依然穩定地生活。
當颱風來襲,電力中斷、通訊斷聯時,我們才會意識到:安全感並非理所當然,而是需要被建立與維護的。
也正因如此,防災不只是物資的準備,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—我願意為「未知」預先鋪路,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在危機中仍有選擇。
「韌性」是一種超越安全感的力量。
它不是完全避免風險,而是在衝擊來臨時,仍能調整姿態、持續生活。
在我的人生觀裡,韌性意味著:
這份信念,也正是推動我做這個專案的核心動能。
如果說安全感是基石,韌性是態度,那麼科技就是「實踐的手」。
它能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:
科技不是冰冷的,而是一種延伸,讓價值觀落地成為日常選項。
當我把「安全感」、「韌性」與「科技」放在一起時,答案呼之欲出:
👉 我想打造一個能幫助人們準備防災物資的智慧化平台。
它不僅僅是一份清單,而是一個指南:
價值觀,決定我們會被什麼問題觸動。
而科技,讓我們有機會將這份觸動化為改變。
對我來說,這個專案不是單純的side project,而是一場實驗————
測試我們能否用科技,把「安全感」與「韌性」持續賦予每一個日常。
這,就是 《韌性生活指南》 想帶來的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