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5
1

記得第一次接專案管理時的窘境,以下如有巧合,純屬真人真事:

一場 1.5 小時的會議開完,大家口頭上都說好沒問題,結果一週後再問,沒人開始動。
我傻眼

工程師聽懂了技術方案,但行銷卻以為時程還有彈性,最後大翻盤。
我難過

客戶明明在簡報現場點頭,但隔週又改口:「我們沒有說要這樣做啊。」
我頭痛

開完會,等於有共識?事實上,訊息傳達 ≠ 共識,更不等於承諾。

專案能不能推動下去,關鍵在於:會議結束後,是否真的有人「帶走責任」,並在期限內交付成果。換句話說,如果彼此沒有共識,就算簡報做得再漂亮、資訊再完整,都只是瞎忙。

訊息傳達完不等於共識形成

在專案管理中,單純「把話說完」並不代表團隊已理解或同意。許多人誤以為分享了簡報、發了訊息,事情就會自動推進。實際上,若沒有確保對方理解、認同並付諸行動,訊息只是一串文字,沒有任何推力。

共識形成是將「我說過」轉變為「大家同意並開始做」的過程,它不只是資訊傳遞,更是一種責任鎖定和期望管理。

共識的本質:三者缺一不可

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,共識要成立,至少包含三個要素:

  1. 結論:這次會議或討論的決定是什麼?
  2. 理由:為什麼選這個,而不是別的?
  3. 下一步:誰負責什麼,何時要交、交付的成果是什麼?

缺少其中任何一塊,就很容易在事後回馬槍:

  • 沒有結論 → 大家以為還在討論中。
  • 沒有理由 → 遇到新阻力時,團隊缺乏支撐,輕易被推翻。
  • 沒有下一步 → 決策變成說說,沒人知道誰該做什麼。

很多會議之後的行動失敗,本質上不是沒討論,而是「沒有被鎖定下來」。

Recap :1 分鐘完成共識鎖定

我曾跟一位高效 PM 前輩學到一個方法:三句話 Recap。

它的精髓是,在會議最後 1 分鐘,把討論的結論、理由、下一步快速總結,讓大家沒藉口說「我不記得」或「你沒講」。

三句 Recap

  1. 結論決策:一句話講清楚今天決定了什麼
  2. 理由權衡:一句話說明最關鍵的原因
  3. 下一步行動:一句話鎖定 Owner、期限、交付物

這三句話不只是形式而已,而是讓資訊被記錄、被聽懂、被行動化的最低標準。

舉例:不同場合的 Recap

決策會議

  1. 結論:採用選項 A,兩週內交付設計提案。
  2. 原因:技術端最容易實作,可最快驗證關鍵假設。
  3. 下一步:Owner 是小森,9/30 前要完成 Prototype,需涵蓋可點擊的三個核心流程。

技術同步

  1. 結論:先走 A 案(現成模組),API 僅必要調整。
  2. 理由:太趕,來不及做完整測試 (兩週內就得有可操作版本),需避免相依性 bug 而讓系統掛掉。
  3. 下一步:後端 Alex 於 10/20 前完成 API 定義;前端 Max 10/24 接入,10/27 整好提供初測版本給 PM 薇琦。

客戶簡報

  1. 結論:我方將於三週內釋出 Beta 版,優先解決對帳痛點。
  2. 理由:此版本能解決對帳的核心問題。
  3. 下一步:11/2 我方將上線 Beta,目標把對帳月結時間降到 1 小時內。

不同場合說的話語可能不同,但結構觀念都是相同的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8/20105528LymVzII49C.png

常見的「假共識」坑

很多 PM 以為自己已經 Recap 過,但其實只是「假共識」。常見的錯誤有:

  1. 只講結論,沒說理由

    → 團隊成員表面同意,但心裡其實沒 buy in,一遇到阻力就動搖。

  2. 只講下一步,沒說明決策依據

    → 工程師雖然照做,但遇到新需求時會質疑:「為什麼要優先這個?」

  3. 沒鎖定 Owner

    → 大家都以為別人會做,最後沒人做。

  4. 過度模糊

    → 當 PIC 說「我們盡快交付」、「之後找時間處理」這種說法,等於沒說。

共識的敵人不是分歧,而是模糊。

話雖如此,當我的角色是設計師,遇到 PM 講的太含糊時,往往不敢輕易諾,偶爾也會打模糊仗 (已在反省中…)

依不同的訊息載體做微調

不只要 Recap ,還要根據不同載體做調整。

Line 等即時訊息(字越精簡越好)

快速、重點、關鍵字醒目。

稍早會議結論:採 A 案,兩週交付設計
✅ 小森 9/30 前交 Prototype(含三個核心流程)

Email(3 段式)

適合需要上下文的情境。

主旨:今日雙週會的會議紀錄及後續跟進

本次會議決定採用A案 (因技術端最容易實作,可快速驗證假設),需於兩週內完成後續設計。

請小森於 9/30 前完成可點擊的 Prototype(含三個核心流程)。
如有問題,請於下班前回覆。

不確定時直接口頭確認

最能避免誤解。

我們採 A 案,因考量技術端最容易實作。
請小森 9/30 前交付 Prototype。

以上理解對嗎?

共識不只是說完,更要被記錄

Recap 如果只是口頭講過,很快就會被遺忘或扭曲。所以必須留下痕跡,讓團隊能隨時追溯。

實務做法

  • 時間節奏:會後盡快 Recap,最好不要拖超過黃金 24 小時。
  • 記錄位置:Decision Log、會議紀錄、專案文件,都能作為共識載體。
  • 回覆機制:明確設時限,例如「明天下班前未回覆,視為同意」。 (aka. 不淮拖拖拉拉)

Decision Log 範例

日期 決策內容 原因 負責人 跟進事項
9/17 指紋辨識採用第三方 Solution 自研發的資安防護可能不足,挑選成熟方案更安全 小琦 評估 A/B 方案成本結構

AI 如何輔助 Recap 共識

三種常見應用

  1. 會議錄音轉逐字稿(Whisper-based 工具 / Otter.ai)

    讓你不用邊開會邊記錄,專心參與討論。

  2. 自動總結(ChatGPT / Notebook LM)

    把冗長逐字稿轉成三句話 Recap 草稿,再由 PM 微調。

  3. 格式化紀錄

    直接產生可貼進專案管理工具的表格格式,例如 Decision Log。

實戰小技巧

  • 在會議後,把逐字稿丟進 AI,下 prompt:

    讀取逐字稿後,請用三句話 Recap 會議重點 (結論、理由、下一步)。
    另外,加上 Owner、期限、交付物,以表格呈現。
    
    ##逐字稿##
    //貼上逐字稿
    
  • 要對外發 Email,可以請 AI 自動轉換成正式書信格式。

  • 在 Slack/Teams,可以要求 AI 自動縮短字數,確保訊息簡短又清楚。

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有些討論內容具有保密性(例如有簽 NDA 等),這類資訊不宜使用雲端工具處理,建議改用本地端工具以確保資料安全。

共識有時會來回修正

共識不見得能「一次定稿」,有時候會需要來回修正。例如:

  • 需求變更:原本三週交付的功能,被客戶臨時追加。這時需要重新 Recap,確保團隊理解新的優先順序
  • 跨部門衝突:行銷希望提早上線,工程卻認為測試不足。這時 PM 要用 Recap 把分歧點與妥協的退化方案說清楚
  • 突發事件:產品測試爆出重大 bug,導致計畫延遲。如果沒有新的 Recap,團隊很快就會出現不同版本、奇奇怪怪的「小道消息」,導致人心惶惶。

從單向傳達到雙向共識

許多生產力工具雖然能協助我們快速紀錄與整理資訊,但真正的共識仍需由人來引導與確認。共識不僅是資訊的同步,更是彼此承諾的交換。當我們能把 Recap 說清楚、記錄下來、落實到責任人手中,專案才真正開始往前跑。

PM 的溝通力,不在於做了多少簡報、開了多少會議,而在於能否讓每場會議的結束,成為一連串行動的起點。


上一篇
Day14. 為什麼溝通常失敗?從被動導航到主動選擇框架策略
下一篇
Day16. 不再雞同鴨講:圖解力讓 RD 秒懂需求、秒殺誤會
系列文
重構工作流-在 AI 的夾擊下,泛 PM 職能應該如何生存並且持續提升管理力1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0
byxblife
iT邦新手 5 級 ‧ 2025-09-19 11:45:17

會議討論後,最重要的事下一步有共識的行動,不論大小行動,但是就是要有行動,這會議才會真正有效益~~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