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4
1

幫你快的,不見得能幫你準

ChatGPT、Gamma 這類工具可以快速幫你生成不同角色的訊息以及簡報,這確實能解決「速度」的問題,但不一定能解決「精準」的問題。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:把所有的產出都交給 AI,自己只做最後檢查。這種做法在初期或許能節省時間,但當你需要影響決策、說服高層,或讓團隊更高效執行時,「訊息策略的主導權」就必須牢牢抓在你手裡。

  • 初階做法:由 AI 主導

    你直接丟出需求,AI 模擬角色並給出完整結果。優點是快速、省力;缺點是 AI 可能說出不符合策略的內容。

  • 進階做法:由你先主導框架

    你先決定邏輯、語氣與情境,再讓 AI 依框架生成。這樣做雖然多花一兩分鐘,但能確保方向正確。

就像駕駛一輛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車:AI 只是副駕,但你是主駕,要隨時能切換到手動駕駛,決定方向,更加穩定。

因此,這裡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操作層級:

層級 初階:一切讓 AI 主導 進階:你先選框架,AI 協助填充
操作方式 丟需求給 AI → 它自動模擬角色、直接出結果 你先決定框架、語氣、受眾 → AI 按你的策略產出
控制權 AI 決定結構與重點,你只檢查是否OK 你決定結構與重點,AI 幫你加速實現
適用情境 快速產出草稿 (當實在沒想法時) 精準溝通、對外說服

簡單說,初階的做法是把 AI 當「職權代理人」;進階的做法,則是把 AI 當「聽話助理」。前者可能幫你講了一堆你不想說的話,後者則是完全按照你的指示執行。

理解要溝通的受眾:同一件事,不同人想聽不同版本

不同角色關注的重點天差地別,就像你不會拿 API 架構圖給 CEO,也不會和工程師討論 ROI 一樣。PM 要學會翻譯,把「同一件事」轉成「不同語言」。

假設今天專案更新是:「後端系統已完成 API 重構」

我們來看看針對不同角色,應該怎麼說:

  • 高層/決策者

    「API 重構完成,系統現在可同時支援兩倍用戶,確保未來業務增長不會受限。」

    (強調 ROI 與擴展性)

  • 工程師

    「API 模組重構完成,效能測試顯示在高並發下延遲降低 40%。」

    (強調技術效能與具體數字)

  • 行銷/設計

    「後端升級完成,未來活動流量激增時,體驗會更流暢。」

    (強調用戶體驗,營造故事感)

  • 客戶

    「我們更新了系統,現在即使同時很多人使用,服務也能保持快速穩定。」

    (強調痛點解決與實際利益)

這就是訊息翻譯的本質:不是胡亂嘴炮瞎編,而是抓住對方的核心關注點,換成他聽得懂、在乎的語言。

訊息框架:內容有「骨架」,聽的人才好消化

要做到這一點,需要有結構化的思考框架。以下整理幾種常見的訊息框架,對應適合的場合:

框架名稱 怎麼用(簡記) 適用場合 小提醒
金字塔結構 結論→理由→細節 決策會議、高層簡報 高層忙,可能沒空理你,凡事先給結論
SCQA 狀況(Situation) → 問題(Complication) → 提問(Question) → 回答(Answer) 提案、說服 別拖太久才揭答案,會讓人覺得拖戲
故事敘事 挑戰→轉折→解法 行銷、用戶故事 用真實的例子,別蝦掰
因果鏈/邏輯圖 事情→影響→解法 技術討論、進度同步 只列關鍵原因,邏輯優先

舉例來說:

  • 你要說服高層採用新方案 → 用 金字塔,先給結論。
  • 你要跟客戶推案 → 用 SCQA,鋪陳張力。
  • 你要讓行銷同仁找到亮點 → 用 故事敘事,講真實痛點與轉折。
  • 你要跟工程師同步進度 → 用 因果鏈,把延遲的原因與影響講清楚。

語氣與框架適配

框架決定了訊息的骨架,而語氣則決定了「好不好入口」。同樣一句話,用不同語氣,效果完全不同。

以下舉幾個場合的搭配:

場合 框架 語氣 舉例
決策會議 金字塔 果斷、結論先行 「建議採用方案 A。它比 B 快三週,雖然成本高一點,但風險低,能保護品牌信任。」
專案同步 因果鏈 簡潔、讓人心安 「進度80%,因客戶設計變更導致UX/UI大改而延遲,但開發提前完成底層架構,整體進度不受影響,交付時間不變。」
提案/說服 SCQA 有張力 S:目前方案足夠 / C:但用戶量成長,3個月內恐影響體驗 / Q:是否提前升級避免風險? / A:建議升級方案XXX,提升效能並降低維護成本。
行銷/故事分享 故事敘事 情緒共鳴 挑戰:小商家需要耗費兩天時間才能完成對帳,每次對到凌晨都心力交瘁,財務壓力讓人透不過氣 / 轉折:一場突如其來的流量暴增,帳務出錯被客訴,團隊士氣跌到谷底 / 解法:導入自動對帳系統,只需1小時即可完成流程,退貨率下降12%,小商家終於鬆了一口氣

如何指定框架給 AI

當你知道要用哪個框架之後,就可以讓 AI 幫你加速產出,而不是亂槍打鳥。

流程如下:

  1. 選框架 → 決定金字塔 / SCQA / 故事敘事 / 因果鏈
  2. 列核心訊息 → 用 2–3 句話寫下重點
  3. 下 Prompt → 框架 + 訊息 + 受眾描述
  4. 檢核 → 看語氣與重點是否符合需求

範例 A:內部決策會議(金字塔)

Prompt:

用金字塔結構,為高層決策者產生一段簡報用說明:
1. 結論先行:建議採用方案A。
2. 主要理由:列出兩點最重要的優勢。
3. 加上簡短的A/B方案比較細節。

語氣果斷、簡潔。

##方案A##
2週完成MVP、成本10萬、低風險

##方案B##
5週完成、成本15萬、風險較高

回應產出(節錄):

結論:建議採用方案 A
理由 1:兩週內可完成,比 B 快三週,搶佔市場
理由 2:成本低、風險小
比較:
- A:2 週|10 萬|低風險
- B:5 週|15 萬|高風險

範例 B:對客戶提案(SCQA)

Prompt:

使用SCQA框架,幫我寫一段要對客戶提出方案升級的說服文字:
1. S(情境):說明當前方案已滿足需求。
2. C(問題):說明成長帶來的效能瓶頸風險。
3. Q(提問):拋出是否升級的疑問。
4. A(回答):提出升級方案的好處。

語氣:溫和但具說服力

##效能瓶頸##
同時在線用戶暴增時API延遲2秒

##新方案##
雲端分散式架構,可支援2倍用戶量並自動擴容

回應產出(節錄):

S:目前您的系統已能滿足日常需求。
C:但隨著用戶量成長,當高峰期用戶暴增時API延遲已達2秒,三個月內恐影響體驗。
Q:我們是否該提前升級以避免服務中斷與維護成本增加?
A:建議升級至雲端分散式架構方案X,支援2倍用戶量並具備自動擴容功能,可確保高峰穩定,減少緊急修復開銷。

依訊息要傳送的載體做調整:同一句話,不同包裝

同樣一句話,放在不同載體(例如 line、email 或是同步文件),要用不同表達形式。如果忽略這一點,就容易出現「line 的字息字太多沒人看」、「簡報單頁資訊量太高,難以令人理解」等尷尬狀況,這就好比你穿西裝去游泳,材質再好也不合適。 (雖然很帥?)

舉例:「我們將採用方案 A」:

載體 呈現重點 範例
Line / Slack 短句+結論先行+關鍵字醒目,適時用 emoji 方便直覺理解 「✅ 專案將採用方案 A,因為快且省錢」
文件 / PRD 條理清楚、層級結構、便於追溯 如同這篇文章,有階層式標題與內文,較多細節
簡報 / Gamma 一頁一重點、圖表化(避免一堆文字) 如下方例子(歹勢傷眼,iThome平台在table內無法用語法換行
Slide 1:問題與方案比較
A:2週|10萬|低風險 | 二週交付  
B:5週|15萬|高風險 | 二週交付

Slide 2:結論 → 採用方案A  
主要理由 → 廠商兩週可交付、成本低 30 %  

也就是說,內容要針對不同的載體做調整,才不會顯得錯位或難懂。

成為靈活的管理框架駕馭者

能否有效溝通,不在多會講,而在於能不能講「對」話:

  • 有框架 → 才能把訊息結構化,不會散亂沒重點
  • 有載體適配 → 訊息才會容易被想閱讀
  • 有語氣 → 才能讓對方「舒服」地接受你的觀點

溝通的本質不是資訊量,而是訊息能不能被對方所接收、理解並採取行動。

一起握好方向盤,成為靈活的管理框架駕馭者!


上一篇
Day13. 跟不同人開會,需產出不同重點的簡報?你需要一位文件的擺盤副廚
下一篇
Day15. 共識鎖定-溝通不是說完就好
系列文
重構工作流-在 AI 的夾擊下,泛 PM 職能應該如何生存並且持續提升管理力1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2 則留言

0
Leodaddy
iT邦新手 3 級 ‧ 2025-09-18 08:37:12

同意!內容要有骨架,要有脈絡,無論廳的對象是誰這方法真的很受用!!讚

0
byxblife
iT邦新手 5 級 ‧ 2025-09-19 11:42:39

用框架回覆對應的角色的需求,更可以讓溝通更省事,也一次可以回應多個不同角色~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