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先問「要做什麼」,而是先問「我是誰、我在哪裡」。
覺知力,讓我們在行動之前,先看見自己——組織、團隊、部門、成員、產品——此刻真正的樣子與位置。
覺知力(Awareness)在這裡特別強調 self-awareness。我說的「自己」,不只是一個人,而是整個系統:組織、團隊、部門、成員、產品。
它同時包含四個面向:
延伸一點點就好:覺知也連結到更大的場域——自然、宇宙、源頭。有些選擇不全然來自理性推演,而是直覺與感受的綜合,我稱之為對更大秩序的信任。
組織的轉化,往往不是卡在工具或流程,而是卡在沒有看到真實的自己,或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誰。
缺乏覺知時,我們會:
擁有覺知力的組織,會自然走出一條清晰的路徑:
覺知 → 反思 → 連結 → 轉化。
我們先看見自己,再決定要做什麼,並用小步實驗與回饋調頻前進。
小工具(位置雷達):生命週期/價值鏈位置/角色/節奏/能量五軸自評 1–5,月更一次,用趨勢看見真相。
維度 | 行為訊號 | 可觀測指標(例) | 自評提問 |
---|---|---|---|
感受覺知 | 成員能說出真實感受,團隊能承接 | 例:每次會議固定 60 秒 Check-in;月度 Pulse | 我最近有如實說出感受嗎? |
決策覺知 | 討論「為什麼這樣選」不只「選了什麼」 | 例:決策紀錄含假設/風險/替代案 | 這個選擇服務了誰的需要? |
認知覺知 | 願意承認誤判並調整 | 例:Retro 行動項跟進率 | 最近一次承認誤判是何時? |
能量覺知 | 留意集體疲憊與節奏斷點 | 例:季節性「暫停週」制度 | 我們現在要加速,還是先補能? |
規範覺知 | 允許挑戰既有做法 | 例:每季一次規範體檢會 | 什麼「一直這樣」其實該停? |
記住:覺知是「被看見」,不是「被 KPI 化」。指標拿來對話與校準,不是用來「審判」。
沒有覺知,就只是熟練地重複舊模式。
有了覺知,才出現選擇空間,讓我們能換一種方式回應。
學習閉環:看見(Sense)→ 命名(Name)→ 試驗(Probe)→ 回饋(Feedback)→ 調整(Adapt)。
覺知是第一步,也是每一步:每次回看,都在提升下一次的看見能力。
三句話啟動學習文化:
1)「我們可能看錯了。」 2)「我們願意一起改。」 3)「下一步先做哪個最小可行行動?」
從表層往下走,從事件到關係,再到源頭;深度愈高,轉化愈穩。
從 L1 到 L3 的關鍵,是把覺知寫進節奏;從 L3 到 L4 的關鍵,是把節奏活成習慣。
一個產品團隊長期交付延遲,會議裡大家很少說話。
我們先不上工具,先做三件小事:
三週後,兩件事發生了:
關鍵不是我們工作得更凶,而是我們看見了自己,承接了彼此的感受,再來選擇要怎麼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