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4
0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4

Day 4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之覺知力(Awareness):看見自己,也看見整體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不是先問「要做什麼」,而是先問「我是誰、我在哪裡」。
覺知力,讓我們在行動之前,先看見自己——組織、團隊、部門、成員、產品——此刻真正的樣子與位置。


1. 什麼是覺知力?

覺知力(Awareness)在這裡特別強調 self-awareness。我說的「自己」,不只是一個人,而是整個系統:組織、團隊、部門、成員、產品
它同時包含四個面向:

  • 位置感:我(們)此刻在生命週期、價值鏈、關係網絡中的位置是什麼?
  • 感受力:現場的內在氛圍與感受如何流動?緊繃或鬆動、冷卻或躍動?
  • 反思力:哪些模式、假設、盲點正在自動運轉?
  • 直覺信任:在資料不全時,能否聽見內在訊號並做出合宜選擇(臣服與校準)?

三個層面一起談覺知

  • a. 組織層面的 awareness:覺察運作狀態、文化氛圍、決策慣性與盲點;能感到集體感受與能量的波動;知道什麼時候該暫停/休息/療癒/校準;清楚自己在產業生態裡的定位
  • b. 團隊/部門層面的 awareness:理解彼此的價值觀、語言落差、動能差異與隱性規範;覺察合作中的張力與節奏
  • c. 個人層面的 awareness:看見自己的感受與反應模式;聽見內在聲音與直覺;意識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與邊界

延伸一點點就好:覺知也連結到更大的場域——自然、宇宙、源頭。有些選擇不全然來自理性推演,而是直覺與感受的綜合,我稱之為對更大秩序的信任


2. 為什麼組織需要覺知力?

組織的轉化,往往不是卡在工具或流程,而是卡在沒有看到真實的自己,或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誰
缺乏覺知時,我們會:

  • 把「換看板」當作「變敏捷」;
  • 把問題推向外部,忽略內部失衡;
  • 只看數據,不看現場的感受與能量
  • 在會議裡反覆兜圈,卻沒有定位選擇

擁有覺知力的組織,會自然走出一條清晰的路徑:
覺知 → 反思 → 連結 → 轉化
我們先看見自己,再決定要做什麼,並用小步實驗與回饋調頻前進。


3. 組織要覺知的是什麼?

3.1 對本體與位置的覺知

  • 我們此刻在生命週期的哪個點(萌芽/成長/飽和/轉型)?
  • 價值鏈上扮演引領/支援/維運/轉型的哪個角色?
  • 我們在市場、生態系、夥伴網的位置是什麼?

3.2 內在氛圍與感受

  • 目前的能量是緊繃、疲乏、冷卻,還是信任、澄明、躍動?
  • 會議裡的沉默,是尊重還是壓抑?
  • 重要議題有人願意說真話嗎?

3.3 文化、規則、原則與無形牽引力

  • 哪些規範被寫出來,哪些是「大家都知道」卻沒說的?
  • 有沒有「說一套、做一套」的斷裂?
  • 權力如何流動?回饋如何被接住?

3.4 關係與邊界

  • 部門之間是在對齊還是拉扯
  • 責任邊界清楚嗎?遇到交界問題會補位還是推走

3.5 產品的能量與位置

  • 我們的產品在市場與內部系統中的真實狀態為何?
  • 我們還相信它的價值嗎?客戶感受到什麼?

3.6 成員的狀態

  • 誰在發光、誰在耗損、誰正在消失?
  • 有沒有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照顧?

小工具(位置雷達):生命週期/價值鏈位置/角色/節奏/能量五軸自評 1–5,月更一次,用趨勢看見真相。


4. 如何度量覺知力?(行為訊號 × 指標 × 自評)

維度 行為訊號 可觀測指標(例) 自評提問
感受覺知 成員能說出真實感受,團隊能承接 例:每次會議固定 60 秒 Check-in;月度 Pulse 我最近有如實說出感受嗎?
決策覺知 討論「為什麼這樣選」不只「選了什麼」 例:決策紀錄含假設/風險/替代案 這個選擇服務了誰的需要?
認知覺知 願意承認誤判並調整 例:Retro 行動項跟進率 最近一次承認誤判是何時?
能量覺知 留意集體疲憊與節奏斷點 例:季節性「暫停週」制度 我們現在要加速,還是先補能?
規範覺知 允許挑戰既有做法 例:每季一次規範體檢會 什麼「一直這樣」其實該停?

記住:覺知是「被看見」,不是「被 KPI 化」。指標拿來對話與校準,不是用來「審判」。


5. 覺知力與學習的關係

沒有覺知,就只是熟練地重複舊模式
有了覺知,才出現選擇空間,讓我們能換一種方式回應。

學習閉環:看見(Sense)→ 命名(Name)→ 試驗(Probe)→ 回饋(Feedback)→ 調整(Adapt)。
覺知是第一步,也是每一步:每次回看,都在提升下一次的看見能力。

三句話啟動學習文化:
1)「我們可能看錯了。」 2)「我們願意一起改。」 3)「下一步先做哪個最小可行行動?」


6. 覺知的三個層次(融入「位置感」)

  1. 表層覺知:看見事件、指標與可見現象。
    • 例:「這兩個月發言變少。」
  2. 中層覺知:看見模式、因果與互動關係;定位自己在系統中的位置。
    • 例:「我們先談 KPI 才談需求;目前落在『急投產』位置。」
  3. 深層覺知:看見牽引的信念與無形力量;資料不足時用直覺校準
    • 例:「此刻需要暫停與療癒,等能量回穩再決策。」

從表層往下走,從事件到關係,再到源頭;深度愈高,轉化愈穩。


7. 覺知力帶來的好處

  • 提前看見風險與轉機:指標變化之前,現場已「感得到」。
  • 強化心理安全與信任:敢說真話、敢示弱、敢求助。
  • 對齊方向與節奏:知道何時衝、何時收。
  • 促進跨部門連結:少一點指責,多一點理解與補位。
  • 文化真正內化:從制度導入 → 習慣養成 → 自我調頻。

8. 實作工具包(可直接落地)

  1. 60 秒 Check-in/Check-out
  • 每人一句:「我現在的感受是…」。用感受詞,不做評論。
  • 作用:讓感受可見,讓彼此進入同一個當下。
  1. 能量溫度計 1–5(週更)
  • 低於 3 啟動「暫停與補能」對話(減少會議、延後非關鍵交付、安排休整)。
  • 作用:避免慢性耗損。
  1. 位置雷達圖(五軸自評)
  • 生命週期/價值鏈位置/角色/節奏/能量;月更一次看趨勢。
  • 作用:把「我在哪裡」做成可討論的畫面。
  1. 規範體檢(季度)
  • 盤點「我們一直這樣」的做法 → 保留/暫停/試驗新規。
  • 作用:讓無形規範上桌,避免「說一套做一套」。
  1. 三層覺知引導卡
  • 表層:我們現在看見什麼?
  • 中層:這反映了哪些關係/模式/位置?
  • 深層:背後信念是什麼?此刻要暫停、或啟動哪個最小行動?

9. 覺知成熟度模型(L0–L4)

  • L0 無覺知:否認問題,只求產出。
  • L1 片段覺知:偶爾談感受,但未納入決策。
  • L2 系統覺知:固定反思儀式,能說出模式與位置
  • L3 深層覺知:敢談牽引信念,決策含直覺校準與暫停機制。
  • L4 自我調頻:能量管理化為日常,自主調整節奏與邊界,文化能自我修復。

從 L1 到 L3 的關鍵,是把覺知寫進節奏;從 L3 到 L4 的關鍵,是把節奏活成習慣


10. 反模式(Anti-patterns)

  • 數據崇拜、忽略感受:只看儀表板,不看現場。
  • 形式化反思:Retro 變流程,沒有真實對話與承接。
  • 假透明:資訊公開但不能提問;或不允許不同聲音。
  • 過度理性:把直覺當迷信,錯過關鍵訊號。
  • 只向外服務、忽略自我照顧:長期過度輸出,組織能量透支。

11. 微案例:從「不敢說」到「能承接」

一個產品團隊長期交付延遲,會議裡大家很少說話。
我們先不上工具,先做三件小事:

  1. 會議加上 60 秒 Check-in(只說感受);
  2. 啟用 能量溫度計(連續兩週低於 3 就暫停非關鍵工作);
  3. 規範體檢(把「下班後還要回訊息」放到桌面)。

三週後,兩件事發生了:

  • 大家開始說真話:「我其實很累」、「我不知道優先順序」。
  • 交付反而更穩:減少了隱性加班,優先級清楚,返工下降。

關鍵不是我們工作得更凶,而是我們看見了自己,承接了彼此的感受,再來選擇要怎麼做。


12. 覺知引導提問(給組織/團隊/個人)

  • 我們是誰?此刻在哪裡?下一步要往哪裡?
  • 這個決定服務了誰的需要?我們還相信它嗎?
  • 現在要加速,還是先暫停與補能
  • 這個模式我們重複了多久?背後在守護害怕什麼?
  • 若只做一件最小可行行動,是什麼何時做?來帶頭?

本章關鍵字(覺知力)

  • 覺知力(Awareness)/Self-awareness(組織/團隊/部門/成員/產品)
  • 位置感(Positioning)|內在氛圍與感受(Inner Climate & Sensing)
  • 文化、規則、原則與無形牵引力(Invisible Norms)
  • 直覺與臣服(Intuition & Surrender)|暫停與校準(Pause & Recalibrate)
  • 覺知三層次(表層/中層/深層)|心理安全(Psychological Safety)
  • 覺知 → 反思 → 連結 → 轉化(Awareness → Reflection → Connection → Transformation)

上一篇
Day 3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之行動力(Actionability)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