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否認風暴,而是學會在風暴中維持穩定、做出調整,並在結束後更強壯地回來。
韌適力結合兩個核心:
在組織語境中,它不是「撐住就好」,而是以最小代價穿越衝擊,並在回復過程中調整成更合身的樣子。
以「史萊姆」為韌適力的操作模型
我喜歡用史萊姆(slime)譬喻組織應該有的樣貌,史萊姆具有黏性、彈性、延展性,根據與環境的變數會有不同的樣子。
SHELF 迴圈
感知 Sense:蒐集訊號並設定期望值。
假設 Hypothesis:將訊號轉為可驗證的商業/營運假設與風險敘述。
實驗 Experiment:以最小代價驗證(PoC、A/B、兵推)。
學習 Learn:用事前定義的成功準則判讀結果,沉澱為可重用的洞察。
固化 Formalize:把有效做法產品化/標準化/流程化(SOP、模組、規範、原則),並汰換舊規。
心法:沒有固化,就沒有彈性;沒有感知,就只有碰巧。
心法:延展=快變形、少摩擦、能復位。
變動是常態。缺乏韌適力的組織,容易出現:遇變更就停擺、互相指責、決策遲滯、短期硬撐導致長期耗損。
具備韌適力的組織,能做到:先穩住基本功能、在限制中創造空間(以MVR重啟關鍵流)、並以學習穿越(把衝擊當壓力測試,帶走新能力)。
工程化準則(從史萊姆得到的 5 條操作提醒)
指標用於對齊與調整,不是懲罰;先有心理安全,才能聽見實話。
韌適力本質是一個學習回路:穩住(Stabilize)→ 觀測(Sense)→ 調整(Adapt)→ 強化(Reinforce)。
每一次衝擊都成為壓力測試;把收穫寫進制度與節奏,韌適力就會沉澱成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