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理念如果只停留在紙上,就像被收藏的防災資訊,終究未曾轉化成行動。」
經過前四天的鋪陳,我們談過了韌性生活的必要性、防災物資的迷思與痛點、價值觀與科技的連結,以及side project的重要意義。
今天,該是時候揭曉——這個專案,究竟要如何落地?
願景:把複雜變簡單,讓防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
台灣的防災資訊並不少:國防部的《全民安全指引》、地方政府的宣導手冊,甚至東京防災這樣的經典案例,都給了我們完整的物資建議。
然而,真正的難題在於 「資訊轉化」:
- 條列式的清單玲瑯滿目,讓人無所適從
- 缺乏個人化,民眾較難以代入自身情境
- 說明較為專業、艱澀,與日常生活脫節
因此,我的專案目標不是再寫一份「更完整的清單」,而是要建立一個「人人都能用的平台」———— 把複雜資訊,轉化為「可行動的指南」。
藍圖:一個互動式的防災物資推薦網站
這個網站的核心功能,靈感來自東京都政府推出的「備蓄ナビ」。
使用者只需輸入幾個簡單的資訊:
- 家庭人數
- 性別與年齡(例如:嬰幼兒、銀髮族)
- 住宅型態(公寓大樓 vs 獨棟住宅)
- 是否飼養寵物(貓、狗)
系統就會自動生成 「建議的7天日常儲備清單」 ,包含:
-
基本物資: 飲水、主食、罐頭、乾糧
-
生活必需品: 電池、行動電源、盥洗用品
-
特殊需求: 藥品、嬰兒奶粉、老年人輔具
-
寵物專區: 飼料、砂盆、外出籠
這樣一來,可以幫助更多 「有防災準備意識,但沒有時間整合資訊」 的民眾,更快速的得到 「與自己生活需求相符」 的防災物資建推薦清單,而不是一份與自身需求不符的詳盡清單。
技術堆疊:Vibe Coding × Web 平台
為了將願景落實,我會採取Vibe Coding的開發模式:
-
前端: React / Next.js + Tailwind CSS,打造直觀、簡潔、快速的互動介面
-
後端: Node.js / Express,負責計算邏輯與 API 串接
-
資料庫: MongoDB Atlas,用來管理「物資清單」、「使用者輸入規則」
-
AI 模組: OpenAI API,協助處理「個人化建議」與「語言簡化」
-
部署: Vercel + Atlas 雲端,讓專案能穩定上線並持續迭代
這樣的架構有幾個優勢:
-
快速原型: 用最小可行產品(MVP)就能讓讀者看到實際成品
-
可擴充性: 未來可以加上「地區災害差異」、「即時天氣警示」等功能
-
低門檻維護: 雲端部署、自動化流程,減少日後維運壓力
落地策略:30 天、三階段
這次鐵人賽的文章,就是這個專案的第一個「版本控制」。
-
第1階段(Day 1–10): 理念建構與需求拆解,畫出使用者旅程
-
第2階段(Day 11–20): 技術實作與初版網站雛型
-
第3階段(Day 21–30): 韌性思維延伸、跨域比較、成果展示與回顧
換句話說,每一篇文章,都是這個專案邁出的具體一步。
讀者不只是旁觀者,而是可以隨著文章進度,一起見證專案如何從0到1。
結語:指南,正在被書寫
韌性生活,不是一本靜態的教科書,而是一份隨時可以更新的「行動藍圖」。
這個專案,不只是一個網站,更是一個起點:
-
降低心理門檻: 減少資訊落差,降低行動門檻
-
減少學習門檻: 推廣如何在日常培養防災習慣
-
提升災害應變: 把韌性,真正帶進我們的生活
在這30天裡,我會用文字、技術與專案推進,把這份藍圖逐步織成現實。
這,就是《韌性生活指南》的落地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