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6
0

「讓防災不是抽象的標語,而是每個人的日常選擇。」

在前五天,我們談過理念、痛點、價值觀,以及專案藍圖。
今天,正式進入設計篇的第一步:使用者研究。
因為若不理解「誰會用」,就無法定義「怎麼用」。


使用者研究的意義:讓產品貼近真實生活

在產品開發中,使用者研究並不是「形式化的調查」,而是協助團隊將多樣的需求轉化為具體設計依據

對本專案的防災物資推薦平台來說,不同的使用者研究結果將直接影響:

  • 清單內容(不同年齡層、是否有寵物、不同住宅型態)
  • 數量計算(獨居與四口之家差異極大)
  • 功能優先順序(提醒機制、到期管理、資訊呈現方式)

換句話說,使用者研究不只是設計方法,而是這個專案的「邏輯引擎」。


使用者研究一:單人獨居者

  • 基本設定: 25–40歲,租屋或自宅,長時間工作,日常多靠外食。
  • 需求特徵:
    • 儲備量小,但需要「一站式解決」的7天量
    • 偏好即食或低烹調負擔的食品(罐頭、即食麵)
    • 重視數位提醒(手機通知),降低遺忘風險
  • 痛點: 常覺得 「一個人不需要準備那麼多」,實際上卻最容易孤立無援

使用者研究二:四口家庭

  • 基本設定: 父母35–40歲,兩個孩子(小學與幼稚園),住在公寓。
  • 需求特徵:
    • 食水需求倍增,並需兼顧小孩營養與口味
    • 額外必需品:尿布、奶粉、常備藥品
    • 家庭內須有明確分工:誰檢查有效期限、誰管理清單
  • 痛點: 資訊分散,容易重複購買或遺漏,尤其在緊急時刻,「物資在哪裡」 為一大重點

使用者研究三:特殊需求族群

  • 高齡者: 需確保慢性病藥品、容易消化的食品,並偏好簡單清晰的指引
  • 嬰幼兒: 奶粉、副食品、尿布,物資需符合年齡需求
  • 寵物家庭: 飼料、貓砂、牽繩、簡易外出籠,避免毛孩被忽略
  • 慢性病患者: 定期藥物、防潮藥盒、備份處方,保障持續用藥

這些研究提醒我們:防災準備必須精準差異化,才能真正落地


使用者研究與平台設計的結合

在Vibe Coding與網站邏輯中,使用者研究結果將化為系統輸入的核心:

輸入參數

  • 家庭人數
  • 性別、年齡層
  • 住宅型態
  • 是否飼養寵物

輸出結果

  • 專屬的7天份防災物資清單
  • 附帶到期提醒(半年檢查一次)
  • 儲放建議(分散、陰涼、安全)

這不只是一份靜態清單,而是 「因地制宜、因人適所的韌性生活指南」


建立「以人為本」的使用者體驗

當我嘗試描繪目標使用者的使用情境時,腦海中,浮現的不只是「數據」、「資訊」,更是現實生活中,真實存在於你我身旁的人們:

  • 那個習慣熬夜的獨居青年
  • 那個為孩子安全焦慮的父母
  • 那個擔心毛孩沒糧食的飼主

這些面孔,正是 《韌性生活指南》 要提供服務的對象。
《韌性生活指南》 的價值,就在於讓不同的人,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答案。

Day 6,就讓我們從理解「誰」開始,逐步鋪陳「怎麼做」。

下一篇,Day 7,我將帶你進入「情境案例」:在地震、颱風、斷電與水災中,這些使用者會遭遇哪些挑戰?


上一篇
Day 5|韌性生活的藍圖:專案如何落地?
下一篇
Day 7|情境案例:從天災到戰災,韌性生活的雙重入口
系列文
《韌性生活指南: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》10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