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災難隨時可能打斷日常的安穩祥和。」
在 Day 6,我們談到使用者研究,理解「誰」會使用平台。
今天,我們要把「誰」帶進「什麼情境」:因為只有把人放進真實的生活片段,我們才會知道,哪些物資、哪些功能,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。
而這裡有一個現實:
所以,我將以天災為入口,再逐步延伸到戰災的深層準備。
午夜,房屋劇烈搖晃,停電、電梯卡住。
外頭風雨交加,窗戶作響,低窪區開始積水。
整個都市陷入黑暗,冰箱與電子支付無法使用。
這些案例能讓使用者先理解:避難包不是高深知識,而是生活細節的保障。
警報響起,必須迅速進入防空避難所。
補給鏈斷裂,超市、電力與支付系統全面停擺。
局勢惡化,必須帶著家人撤離甚至跨國逃難。
可以發現:戰災準備的基礎,其實延續天災邏輯,只是需要更長期、更全面的規劃。
在平台設計上,這些情境將會成為:
首頁標語會是:
「從地震、颱風到戰爭衝突——你的韌性生活指南」
天災讓我們體驗「日常中斷的短暫不便」,
戰災則提醒我們「長期失序下的持續生存」。
韌性生活指南的價值,在於把這兩個面向整合起來——
讓民眾從熟悉的天災入口出發,逐步理解並接受戰災的核心挑戰。
下一篇(Day 8),我將從這些情境延伸到**「需求分析」**:如何把物資區分為「必須品」與「選配品」,並建立平台的基準清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