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清單不該只是被收藏,而應該成為行動的基準。」
在 Day 7,我們談到如何設計「情境案例」:
地震、颱風、停電、水災,這些都是台灣日常中真實存在的風險場景。
但情境確立後,下一個問題就來了—— 清單從哪裡來?
畢竟,若沒有權威可靠的基準,專案就會變成「我覺得需要什麼」的主觀清單,而不是「因地制宜」的防災方案。
因此,今天我們要做的事,是將兩大資料來源放在同一張桌上,進行對照與萃取。
**家庭緊急避難包**(短期撤離用)
**日常居家儲備清單** (戰時與長期停滯用,至少三天存糧基準)
2.東京都《東京防災》手冊
我們將兩大來源放在一起,就會發現:
高度共通的核心物資
飲用水(3 公升/人/日)、主食與高熱量乾糧
基本醫藥品、慢性病處方藥
照明設備(手電筒、蠟燭)、行動電源
收音機或能量來源(資訊不中斷)
文化與地域差異
《東京防災》更強調「小物的靈活應用」:塑膠袋、保鮮膜、濕紙巾
台灣官方指引則包含「戰災場景」:身份證件影本、現金、小額零錢、緊急聯絡資訊卡
資訊設計差異
為了避免「越列越多 → 反而放棄準備」的狀況,我們建立了三個萃取原則:
1.必須品優先(Must-have First)
水、食物、藥品 → 永遠排在第一順位
原則:沒有它們,生存就會立即受威脅
2.情境化選配(Scenario-based Options)
颱風:防水背包、雨衣
停電:蠟燭、手電筒
戰災:證件影本、戰傷醫材用品
原則:依照「情境差異」加入對應物資
3.易用性檢驗(Usability Check)
問自己:「我真的會用嗎?」「我有待了正確的使用組合嗎?」
舉例:有些人帶了打火石,卻從未使用;或是準備了瓦斯爐卻沒瓦斯罐,結果形同虛設
這裡就是專案的關鍵:
**核心必須品:** 每個人都會看到。
**情境化選配品:** 根據輸入條件動態生成。
**易用性提醒:** 以「提示」方式出現,例如:「你有準備瓦斯爐嗎?記得要同時備齊瓦斯罐。」
這樣的流程,讓「清單」不再是死板的清單,而是可以互動、可以行動的**《韌性生活指南》**。
這兩大來源的比較,讓我們看見一個事實:
防災資訊並不缺,而是需要被翻譯、被轉化,才能進入人們的生活。
這正是我們專案的使命——
把權威資料的厚重感,轉換為貼近日常的實用指南,讓每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求,輕鬆完成準備。
因為韌性,不在於準備了多少東西,而在於——在不確定中,你是否能即刻行動。
明天Day 9,我們將進一步談 「功能優先順序(MVP)」:先做什麼,先不做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