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西的深夜、台灣的中午,德華被手機震醒。
WhatsApp、Line、IG 同時爆炸:
他揉著眼睛打開筆電,苦笑。這種時差地獄,他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。
資料一筆筆浮上來,四個聊天視窗同時在跳。
德華把耳機音量調到最低,讓他們一次把話說完。
小李(倉庫)
Documents
出貨資料夾,直接丟兩張圖:
stock.picking
的附件)picking
流程走完、照片也上傳,序號乾乾淨淨,出貨端沒問題。」老張(製造/品保)
Quality → quality.check
:
failure_type
)、檢驗人、時間mrp.production
與來料批號阿美(採購)
Purchase → purchase.order
:
message_follower_ids
裡有)小王(財務/控制)
Accounting
報表截圖:
stock.valuation
)analytic.account
)四人各有證據、各有邏輯。
德華盯著螢幕,心裡浮出一句:
「資料透明,卻沒人願意扛責任。」
他打開 Project / Task
,就在工單上新建「原料異常改善」任務:
quality.check
報告、purchase.order
、成本截圖👉 Odoo 權限設計讓德華能在 Helpdesk 工單裡一次看到倉庫、品質、採購與財務的資料,否則這些模組原本應該由不同角色分開掌握。
他腦海閃過過去在大企業處理客訴的經驗。
那時候用的是 SAP S/4HANA On-Premise,雖然身為主管,他有權限跨模組查資料,
但流程總是繁瑣:
而且人在海外,還得先 VPN,再透過 Citrix 連進去。
常常畫面還沒跑完,客戶第三通電話已經打來。
德華不是不懂系統,他當年也能駕馭 SD、MM、QM 的流程。
只是那份等待,總讓他覺得:
業務的價值,不該被困在畫面讀取的進度條裡。
後來公司升級成 S/4HANA Cloud,情況好了一些:
手機能打開 Fiori App 查訂單,不用再層層 VPN。
但模組依舊分散,權限依舊要層層核准,出差時仍舊卡卡。
他心裡暗暗比較:
「以前 SAP,要 VPN 才能慢慢拼湊三四個模組;現在 Odoo,雲端登入就能五分鐘查到底。」
如今在 Odoo,德華只要一個登入:
差別不是「能不能查」,而是「在客戶爆炸之前能不能查完」。
1) 客戶投訴 : Line / WhatsApp / IG / 電話
2) Helpdesk : 建立工單、設定 SLA
3) CRM : 連結客戶資料與歷史訂單
4) Sales : 查詢銷售訂單
5) Inventory : 追蹤出貨批次 (Lot/Serial)
6) Documents : 裝箱照片、簽收單(佐證)
7) Quality : 檢驗紀錄、不良率、缺陷碼
8) Purchase : 追溯供應商與採購決策
9) Accounting : 標準成本 vs 實際成本
10) Project / Task : 建立改善任務(責任人、期限)
11) Reporting : 異常歸檔、趨勢監控
12) CRM + Calendar : 安排視訊會議、後續拜訪(關係維護)
巴西凌晨三點,視訊那頭客戶拍著產品大吼。
德華壓下疲憊,仍然冷靜:
「我明白……等我回台灣會親自拜訪。
上次奶奶不是咳嗽嗎?我會帶一瓶綠蜂膠過去。」
掛上電話,他在 CRM 備註寫下:「帶綠蜂膠拜訪客戶」。
合上電腦,他知道明天得在飯店補眠一整天,醒來再扛。
Odoo 讓資料透明,
但資訊透明不代表責任有人願意承擔。
那一晚,德華一個人查完了所有紀錄,
卻還是得在四個人的推拖聲中拍板定案、安撫客戶、背起後果。
系統只能讓真相更快浮現,
但能讓客戶先安心的,還是那句帶著人情味的承諾。
真正決定這家公司能不能撐住的,
不是系統,而是他願意撐著大家繼續走。
👉除了企業,還有誰更需要 ERP 的透明?我們明天一起來世界地圖上最細長的國家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