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是所有好點子都該一次到位,重點是,什麼能最先產生價值?」
在前八天,我們談過了痛點、價值觀、情境案例,甚至也從各種官方指引與東京防災中萃取出物資基準。
但當清單與想法越來越多,下一個現實問題出現了:要先做什麼,先不做什麼?
產品開發裡最常掉進的陷阱,就是「想做的太多」。
對防災平台來說,當我把腦中想像的功能列出來時,會有:
這些功能聽起來都很棒,但若每個都要同時做,不僅難度高,開發速度也會被拖垮。
所以,功能排序成了必要的決策。
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的核心精神是:
用最少的功能,驗證最重要的價值。
對這個專案來說,最核心的價值是—— 幫使用者快速得到一份「因人而異」的防災物資清單。
因此,MVP 的功能必須集中在:
1.輸入個人基本條件 (人數、年齡層、是否有寵物、住宅型態)
2.產生對應的防災物資清單
3.標示必備vs選配 (降低認知負擔,避免資訊過載)
只要能完成這三件事,專案的價值就能被感受到。
這些功能完成後,就能回答最重要的問題:
「這個平台,能不能幫我快速知道我要準備什麼?」
把這些先放下,不代表它們不重要,而是要先確保專案能「站起來」。
功能優先順序,是幫助專案 聚焦在核心價值 的過程。
在這個階段,我們選擇的MVP不是華麗的系統,而是一個能快速幫助人們產出專屬防災清單 的小工具。
因為,只有當人真的感受到**「啊!我今天知道該準備什麼了」**,這個專案才算真正開始發揮影響力。
明天(Day 10),我會把這個MVP的概念,實際轉換成「使用者旅程」:
從輸入到得到清單,完整走一遍,看看這個產品該如何陪伴使用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