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0
0

「資訊如果不能帶來行動,就只是另一種噪音。」

在前幾天,我們走過了完整的設計脈絡:

  • Day 6,我們談了使用者研究,理解不同群體的需求
  • Day 7,我們放進真實情境,模擬地震、颱風、停電等挑戰
  • Day 8,我們整合官方指引與國際案例,建立可靠的基準清單
  • Day 9,我們討論 MVP 的優先順序,確定先聚焦「清單輸出」而非過度擴張功能

今天,要把這些元素串起來,轉化成一條清晰可走的路徑——
使用者旅程地圖(User Journey Map)。


為什麼需要「旅程地圖」?

過去的防災資訊有三大問題:

  1. 資訊分散:清單散落在政府製作的PDF檔、新聞文章、宣導網站
  2. 門檻過高:一打開就是數十項物品,讓人卻步
  3. 缺乏互動:缺少個人化與回饋,難以連結到自身情境

所以我們需要設計一個能「一步步引導」的流程:

讓使用者從輸入 → 適配 → 行動,完成準備的循環。


Step 1:入口 —— 問卷設計

問卷是平台的第一道門檻。

  • 題目精簡:控制在 3–5 題,例如:家庭人數、年齡層、是否有寵物
  • 語言友善:不用艱澀的「65 歲以上高齡者」,而是「家中是否有長輩?」
  • 互動形式:選項式按鈕、下拉選單,讓體驗像對話而不是考試。

目標:降低抗拒感,讓使用者願意「跨出第一步」


Step 2:系統 —— 基準 × 規則 × AI

問卷的答案需要轉化為行動方案。這裡就是 系統的心臟

  • 基準清單:結合《全民安全指引》、《東京防災》、《日常居家儲備清單》等資料來源
  • 規則引擎:有嬰兒 → 加入奶粉;家庭四口 → 自動放大份量
  • AI 模組:不只比對資料,更能提供解釋,例如「為什麼這項物品重要?」

目標:清單必須既有科學依據,也能隨個人情境動態調整。


Step 3:輸出 —— 從清單到行動

單純的物品列表不等於準備完成。清單必須被「行動化」。

  • 分組呈現:水、食物、醫療、生活必需品
  • 份量標註:幾人份、幾天量,避免模糊字眼
  • 附加功能:下載PDF檔、連結到購物平台、提醒補貨

目標:輸出必須是 一份能立即使用的工具,而不是一段被收藏的文字。


使用者旅程地圖(簡化版)

  1. 進入平台
  2. 填答 3–5 題問卷
  3. 系統依據基準與規則,並透過 AI 個人化調整
  4. 產生專屬清單(含份量與理由)
  5. 使用者採取行動(下載、購買、分享、提醒)

每一步,都要設計得**「順手、直覺、便利」**。


回到「韌性生活指南」

韌性,意味著在不確定中建立秩序。

使用者旅程地圖的存在,就是讓 「準備」變得可持續 :不是靠一時衝動,而是能隨生活更新、隨需求調整。

當使用者願意走完整條旅程,資訊才真正轉化為行動,清單才 從「收藏」成為「守護日常」 的力量。


小結

Day 10,我們不只是畫一個流程,而是建立一個 「能被走完的路徑」
這條路徑,將決定 「防災意識」 能否真正落地,成為 **《韌性生活指南》**的一部分。


上一篇
Day 9|功能優先順序(MVP):先做什麼,先不做什麼?
系列文
《韌性生活指南: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》10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