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0
0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10

Day 10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行動力與連結力 - 行動的「品質」與「速度」:從「各自努力」到「同頻共振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谷溜~ 高品質的行動,源自於高品質的連結

1.1. 行動的瓶頸,不在個人,而在於「關係的摩擦力」

在許多組織中,我們能看到一個普遍的困境:團隊由一群才華洋溢、能力出眾的菁英組成,他們每個人都具備極高的個人行動力,但組織整體的產出速度卻異常緩慢,專案品質也不如預期。團隊成員常常感到精疲力盡,覺得自己像在泥沼中前行。

問題的根源,往往不在於這些菁英「零件」的性能不足,而在於零件之間巨大的「關係摩擦力」——即因猜忌、誤解、防禦、本位主義等連結力匱乏的表現所產生的內耗。

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核心隱喻:連結力是組織的「潤滑油」,行動力是組織的「引擎」。如果沒有高品質的潤滑油,引擎(個人能力)越是試圖高速運轉,其內部的摩擦與磨損就越嚴重,大量的能量在空轉中被浪費,最終甚至可能導致過熱當機。因此,要提升組織整體的行動效能,首要任務是降低關係的摩擦力。

1.2. 速度維度:「信任」作為終極的組織加速器

連結力,特別是它所滋養的「信任」,是消除關係摩擦力、提升組織行動速度最根本的要素。它在以下三個方面,為組織的行動力按下「加速鍵」。

1.2.1. 減少「驗證與防禦」的隱性成本

在一個低信任的環境中,組織的時間和精力會被大量「防禦性溝通」所吞噬,這是一種無形的「信任稅」:

  • 低信任場景:發送郵件時大量使用 CC/BCC;會議後需要花費數小時撰寫詳盡的「免責」會議紀錄;跨部門協作需要繁瑣的正式流程單據;溝通充滿了「以防萬一」的客套話與模糊地帶。
  • 高信任場景:一個即時訊息就能完成溝通;口頭承諾具備效力;會議聚焦於決策而非紀錄;成員們相信彼此的專業與善意,溝通直接而高效。

高度的連結力透過建立信任,免除了這種高昂的「信任稅」,讓組織的能量能真正聚焦於行動本身。

1.2.2. 加速「決策到行動」的轉換效率

行動力章節中提到一個關鍵指標:「決策-行動落差時間」。而連結力所創造的心理安全感,是縮短這一時間的關鍵。

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,決策權會不自覺地向上集中,因為沒有人願意承擔犯錯的責任。這導致第一線的員工即使發現問題或機會,也必須層層上報,等待高層的裁決,從而錯失了最佳的行動時機。

而在一個高度連結的組織中,信任讓決策權得以安全地下放到資訊最充足的第一線。團隊成員被賦予了「開槍」的權利,因為他們知道組織允許基於善意的嘗試,這使得「決策」與「行動」之間的轉換幾乎可以瞬時完成。

1.2.3. 賦能「從簡單開始」的勇氣

行動力的核心實踐之一,是「從簡單開始」(Start Simple)。然而,阻礙團隊進行「從簡單開始」的,往往不是技術風險,而是「社會風險」——害怕因不完美而被同事批評、被主管責備、被認為能力不足。

敏捷流程可以管理技術風險,但只有連結力所創造的心理安全,才能管理社會風險。當團隊成員知道自己身處一個無論成敗都能被支持的安全網中時,他們才真正擁有了承擔探索風險的勇氣,從而啟動至關重要的第一個學習迴圈。

1.3. 品質維度:「意義連結」作為「HiDEPP」精神的燃料

連結力不僅提升速度,它更深刻地影響著行動的「品質」,使其不僅是「完成」,更是「卓越」。

1.3.1. 從「被動執行」到「主動當責」的蛻變

當團隊的連結只停留在「訊息連結」層次時,行動品質的上限就是「按規格完成交辦事項」。工程師會說:「Ticket 上是這麼寫的。」業務會說:「這是流程規定的。」

但當團隊達到了「意義連結」的層次,深刻理解了每一個行動背後的「為何」時,奇妙的化學反應就會發生。成員們會從被動的執行者,轉變為主動的當責者。工程師會主動挑戰產品經理:「這個設計雖然符合需求,但可能會忽略某個邊緣用戶群體,我們能不能做得更好?」業務會主動反饋:「這個流程雖然合規,但在客戶體驗上有個致命傷,我們能不能一起優化?」

這種由內而發的、對更高品質的追求,源於對共同使命的深刻認同。

1.3.2. 提升面對挫折的「堅持力」與「恢復力」

行動力章節推崇「HiDEPP」精神,特別是「異常的堅持」(Extraordinary Perseverance)。這種堅持力從何而來?

由外在動機(薪水、獎金、KPI)驅動的行動,在面對重大挫敗時是脆弱的。然而,由連結力(特別是「意義連結」和「人際連結」)所驅動的行動,則具備驚人的韌性。團隊能夠堅持下去,往往不是因為流程規定,而是因為:

  • 他們真心相信這件事的價值與意義。
  • 他們不願讓身邊的夥伴失望。

這份對使命的信念與對夥伴的承諾,共同構成了最堅實的心理防線,讓團隊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高品質的行動力。

1.4. 湧現的狀態:「同步共振」的團隊流動

連結力行動力在一個團隊中達到高度融合時,一種難以言喻、卻極其高效的「同頻共振」狀態將會湧現。這是一種無法透過流程設計,只能透過持續修練來達到的境界。

我們可以從一些頂尖的團隊中看到這種狀態:

  • 如同一個爵士樂團的即興演奏:樂手們沒有詳細的樂譜,但基於對彼此風格的深刻理解與信任(連結力),他們能夠在一個共享的和弦結構上,自由地即興發揮(行動力),創造出和諧且充滿驚喜的音樂。
  • 如同冠軍籃球隊的「No-Look Pass」:隊員之間不需要眼神或語言的溝通,僅憑藉著成千上萬次共同訓練所建立的默契(連結力),就能預判彼此的跑位,完成精妙的配合(行動力)。

在這種狀態下,團隊溝通成本極低,成員間能主動「補位」,對環境變化有集體性的直覺反應,行動流暢、高效且充滿創造力。這正是連結力行動力結合後,所能達到的 1+1 >> 2 的終極樣貌。

總結

總結來說,一個組織的行動力,其真正的上限並非由個人技能或流程效率所決定,而是由其連結力的品質所定義。這兩者並非獨立的能力,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共生體。

連結力透過「信任」的建立,消除了組織中因防禦和驗證所產生的隱性成本,為行動的「速度」提供了最強大的加速器。同時,它透過「意義連結」,為行動的「品質」注入了靈魂,將被動的執行轉化為主動的當責,並為 HiDEPP 團隊面對挑戰時所需的堅持力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燃料。

如果說行動力是驅動組織前進的引擎,那麼連結力就是讓引擎得以順暢運轉、發揮極致效能的潤滑油與高純度燃料。最終,這兩股力量的結合,旨在將團隊帶往一種「同頻共振」的流動狀態——在那裡,默契取代了會議,補位成為了本能,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得以最大化彰顯。因此,投資於關係的品質,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軟性訴求,而是打造一支高速度、高品質敏捷團隊最硬核、最根本的策略。


上一篇
Day 9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「通靈力」與「韌適力」,重新定義成功:從「達成目標」到臣服地「持續進化」
下一篇
Day 11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覺知力與連結力 -「覺知自我」+「伸展自我」= 建設性張力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1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