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1
0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11

Day 11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覺知力與連結力 -「覺知自我」+「伸展自我」= 建設性張力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覺知力讓我們穩住自我,面對衝突;連結力讓我們伸展自我,共創價值。

一個只有覺知力的舞者,或許能跳出完美的獨舞,卻無法與人共舞。 一個只有連結力的舞者,可能會過度討好或依賴對方,失去自己的重心與風格。 唯有兩者結合,舞者才能在既保有自己、又連結他人的狀態下,共同創造出一支流暢、和諧且充滿驚喜的雙人舞。

1.1. 從「破壞性衝突」到「建設性的雙人舞」

在任何充滿活力的組織中,分歧與張力不僅無法避免,更是創新的必要前奏。然而,關鍵在於組織如何駕馭這股力量。破壞性衝突如同舞池中的一場混亂鬥毆,充滿了關於你我、輸贏、立場的對抗,它消耗能量、破壞信任。

  • 覺知力:是舞者對自己身體重心的感知、對自己情緒與節奏的掌握、對自己此刻是想前進還是後退的清晰。這是「穩住自己」的能力。
  • 連結力:是舞者透過手、眼神、身體的接觸,去感知對方力量的流向、意圖的變化,並建立信任與默契。這是「感知他人」的能力。

建設性張力,則更像一場精湛的雙人舞。舞者一方面需要極致的覺知力——那份來自核心的、當責的、穩固自身重心的力量;另一方面需要極致的連結力——那份作為潤滑劑的、感知夥伴、建立信任的流暢感。

如何透過修練這兩種能力,將組織中不可避免的衝突,煉金為一場充滿力量與美感的、建設性的雙人舞。

1.2. 衝突的根源是缺乏覺知的「慣性反應」

衝突之所以往往會失控,變成一場鬥毆而非舞蹈,根源在於我們缺乏覺知,陷入了「慣性反應模式」。當感覺到觀點被挑戰時,大腦的杏仁核會被劫持,觸發了原始的「戰或逃」本能。在這種模式下,我們不是在與眼前的同事對話,而是在與自己內心的「假想敵」戰鬥,這解釋了為何許多衝突會迅速升級,變得情緒化且偏離主題。

1.3. 雙人舞的兩個核心舞步,是敏捷組織的雙重引擎

要將鬥毆轉化為舞蹈,我們需要學會兩個核心舞步,這正是「向內看」的覺知力與「向外走」的連結力的結合實踐。這個過程的核心,在於 中斷慣性反應,開啟建設性對話。

1.3.1. 舞步一:覺知力 — 按下暫停鍵,找到自己的重心

這是在衝突中「向內看」的舞步。它要求舞者在感覺到情緒被觸發的當下,先 暫停,找到自己的重心。這意味著:

  • 清晰的邊界:運用覺知力,清晰地意識到「這是我的感受,我的需求」,為自己的情緒與意圖負起責任(當責)。這不是對方的錯,而是我的反應。
  • 有主見的傾聽:在傾聽對方時,不失去自己的核心與判斷。先穩住自己,才能真正聽見對方。
  • 具體練習:在回應前,先問自己:「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?」「這份感受背後,是我哪個重要的需求(例如:被尊重、安全感)沒有被滿足?」

1.3.2. 舞步二:連結力 — 建立「對話的橋樑」,感知對方的流動

這是「向外走」的舞步。在穩住自己的重心後,我們運用連結力這劑潤滑油,搭建通往對方的橋樑。

  • 溫暖的連結:放下防禦,真誠地假設對方有善意,創造一個溫暖的對話氛圍。
  • 負責任的回應:使用「我訊息」(i message) 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(「當...時,我感到...,因為我看重...」),同時,運用深度傾聽,去好奇地探索對方立場背後的需求與善意。
  • 核心目標:將對話從「立場的對抗」轉化為「需求的理解」。

1.4. 「敢於碰撞,善於共創」的高張力對話

一場高張力的對話,就是這支雙人舞最華麗的展演。它的目標不是避免碰撞,而是要做到 「敢於碰撞,善於共創」

  • 敢於碰撞:基於覺知力,舞者敢於「給出重量」,提出尖銳但誠實的觀點,這是對真實與進步的當責。
  • 善於共創:基於連結力,這份碰撞不會摧毀關係。信任這層潤滑劑,確保了張力不會變成敵意,而是成為激發新火花、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的能量。

幾種具體的工具與方法:

  • 「敢於碰撞」——創造提出異議的工具:

    • 指定「惡魔代言人」(Devil's Advocate):
      做法:在重要的決策會議中,正式地指派一位或多位成員扮演「反方」角色。他們的工作職責就是從各個角度挑戰主流方案。
      效果:這個做法將「反對意見」從個人的立場,轉變為一個被賦予的「角色」,從而消除了提出異議的個人風險。它讓碰撞變得安全且具建設性。

    • 進行「事前驗屍」(Pre-mortem):
      做法:在專案啟動前,召集團隊,假設「六個月後,這個專案已經徹底失敗了」。然後,讓每個人寫下他們認為導致失敗的所有可能原因。
      效果:這個練習讓團隊在一個假設性的、零風險的情境下,盡情地提出所有潛在的擔憂與反對意見。它將隱性的憂慮「碰撞」到桌面上,讓團隊可以在專案開始前就加以應對。

    • 採用「異議並執行」(Disagree and Commit) 原則:
      做法:在團隊中建立一個文化合約:我們鼓勵在決策過程中進行最充分、最激烈的辯論。但一旦決策形成,無論個人是否完全同意,所有人都承諾會全力以赴地執行。
      效果:這個原則將「碰撞」的過程與「執行」的結果分開,讓成員敢於暢所欲言,因為他們知道這不會影響最終的團隊合作。

  • 「善於共創」——將張力轉化為創造力的工具:

    • 使用「是的,而且...」(Yes, and...) 的語言模式:
      做法:這是源自即興劇的技巧。當聽到一個你不同意的觀點時,練習不用「不,但是...」來回應,而是先找到對方觀點中你認可的部分(「是的」),然後在此基礎上,疊加你的想法(「而且...」)。
      效果:「是的,而且...」是一種典型的共創語言,它將對話從二元對立的辯論,轉向了共同建構的疊加過程。

    • 尋找「第三選擇」(The Third Alternative):
      做法:當團隊陷入 A 或 B 兩個看似對立的選項時,引導者可以暫停對錯的辯論,轉而提問:「A 選項背後想要滿足的核心需求是什麼?」「B 選項呢?」「有沒有一種全新的『C 選項 (第三人稱視角)』,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核心需求?」
      效果:這個方法將團隊的能量從「選擇」,引導向「創造」,是典型的將碰撞的能量轉化為共創成果的過程。

    • 將問題重構成「我們如何能夠...」(How Might We...):
      做法:當出現衝突點時(例如:「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」vs.「這個功能必須做」),將其重構成一個開放性的共創問題。例如:「我們如何能夠在現有資源的限制下,實現這個功能最重要的核心價值?」
      效果:這個句式天然地邀請所有人進入解決問題的模式,將張力點轉化為創新的起點。

善用「敢於碰撞,善於共創」的舞步,這場舞蹈的最終成果,將會是一個超越了任何一方最初立場的、更具智慧的第三方案。

1.5. 領導者的角色:從「法官」到「舞池的守護者」

在這樣的文化中,領導者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。

  • 他們不再是判定舞者舞步對錯的 法官,因為舞蹈沒有絕對的對錯。
  • 他們是 舞池的守護者 (Guardian of the Dance Floor)。他們的職責,是創造並守護一個足夠安全的「對話容器」,確保舞池的地板是平整的、燈光是溫暖的、干擾是被排除的。

他們以身作則,跳出「主動補位,但不越位」的舞步——在團隊成員失衡時主動提供支撐(連結),但又尊重其自主性,在對方穩定後自然撤回(覺知)。他們守護著這個場域,讓團隊能夠放心地練習、碰撞,最終共同舞出那支成熟、有力且充滿創造性的雙人舞。

總結

組織中不可避免的衝突,從破壞性力量轉化為建設性能量的實踐心法。其核心不在於消弭分歧,而在於提升我們承載與轉化張力的品質。

關鍵的轉化煉金術,始於中斷我們的「慣性反應」。這需要兩種深刻的內在修練:首先是 「覺知力」,那份在混亂中向內看、按下暫停鍵,並為自身情緒與需求當責的能力;其次是 「連結力」,那份向外走、搭建信任橋樑,並好奇地傾聽對方立場背後善意的能力。

當「穩住自己」的覺知與「感知他人」的連結相結合,衝突便不再是一場鬥毆,而昇華為一場精湛的 「雙人舞」。在這支舞中,團隊學會了「敢於碰撞,善於共創」,將每一次的分歧都變成了提純集體智慧、加深彼此信任的機會。而領導者的終極角色,也從斷定是非的「法官」,轉變為守護這片安全舞池的「容器守護者」,讓這門建設性張力的藝術,得以在組織中深根、發芽。


上一篇
Day 10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行動力與連結力 - 行動的「品質」與「速度」:從「各自努力」到「同頻共振」
下一篇
Day 12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打造一個「接得住彼此」的組織 - 韌適力 + 連結力 = 關係的安全網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1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