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工程師習慣將產品經理(PM)提供的 PRD(產品需求文件)視為唯一的真理,將自己的職責僅限於將文件上的需求完美轉化為程式碼。然而,如果想在職涯中擴大影響力,這種被動的執行者心態必須改變。
我們的真正價值,不僅在於技術實現的能力,更在於我們能從技術角度,對產品的最終價值進行質疑、校準與優化。真正的影響力,來自於我們跨越技術邊界,去深入理解使用者和商業目標。
PRD 告訴我們「要做什麼」,但數據告訴我們「為什麼要這麼做」,以及「做得對不對」。我們必須具備將數據解讀與技術決策對齊的能力。
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至關重要,避免白忙一場。當我們收到一個優化需求的 PRD 時,應該主動詢問或查看背後的數據:這個需求是為了提升轉換率、降低跳出率,還是改善用戶留存?如果我們不知道目標,就可能做出技術上可行,但對業務毫無效益的實現。
有時候會發生工程師對於 PM 做出的決策或是 UI/UX 的設計有些質疑,可能是因為從工程角度看的方式不太一樣,發現了一些可以優化的方向。如果這時候沒有提出,可能到最後白忙一場。
所以在有疑問時主動詢問「為什麼」比「做什麼」更重要。
一旦功能上線,我們應當主動追蹤相關指標,或是應該跟 PM 對齊該如何持續追蹤該成果的指標,不僅能夠了解當初的「為什麼」是否有成效,也可以提升工程端的信心與 ownership。
「被動學習」是我們拓展產品思維最簡單、最高效的方式。如果我們有機會參與其他團隊的成果會議、用戶訪談摘要或季度業務回顧會議,或是看到關鍵報告時,可以考慮主動參與。
參與這些會議,能幫助我們從單純的「功能」跳脫出來,看見整個產品、甚至是整個公司的商業運作模式。當我們理解了真實的使用者需求、市場的競爭格局,以及其他團隊正在面對的挑戰。
在跨團隊之間經常發生資訊不對等的情況,因為每個人不一定都會參與跨團隊的會議,久而久之,可能就不知道其他團隊在做什麼。
當我們理解業務高層正在關注什麼時,我們就能判斷自己的專案是不是在做對的事。這能讓我們在規劃技術 Roadmap 時,不再只是考量技術的便利性,而是優先處理那些能為業務創造最大槓桿的專案。
我們不只是程式碼的實現者,更是產品設計的第一道技術守門員。如果發現 PM 或設計師的提案有不合理的設計,我們有責任主動提出,並從技術優勢與使用者體驗的角度來進行說服。
我們應該能夠從技術角度預見設計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,預見潛在問題,防患於未然。
例如,為了因應 SEO 的需求,我們可以建議產品經理,盡量不要將重要的內容或數據放在必須點擊才能開啟的彈窗(Modal)裡面。這是因為搜尋引擎爬蟲往往難以抓取彈窗內的內容,將不利於重要的資料被 index。
溝通的目標不是否定,而是優化。當我們指出一個設計不好時,必須提出一個技術上更合理,同時能達成相同甚至更好產品目標的替代方案,這樣才能讓主動溝通變得有效率。
真正的影響力,來自於工程師將視角從單純「如何實現」轉變為「為何實現」,以及「如何做得更好」。這種跨越技術邊界、擁抱商業和使用者目標的思維,是通往高階職位的必經之路。
盡量不要將重要的內容或數據放在必須點擊才能開啟的彈窗(Modal)裡面
是說有些資訊會放在類似「查看更多」的彈窗裡面,如果這些內容無法移出彈窗,工程師是否可以在頁面上以隱藏式呈現,讓爬蟲可以爬到,這是個好方法嗎🤔
Google 爬蟲會只看頁面上「看得到」的資訊,也是防止有網站偷塞很多不必要的資訊在頁面上。
如果重要資訊,最好不要用 condition rendering,放結構化資料會是更好的做法。
原來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