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3
0

阿偉推開咖啡廳的門,臉上帶著一種複雜的表情,既有點興奮,又有點困惑。

他一坐下來就開始講:「你知道嗎,今天小王跟我說了件事,讓我整個下午都在想一個問題。」

「什麼事?」我點了兩杯咖啡。

「他說我後來改好的那個報表功能,讓業務部門每天省下好幾個小時的查詢時間。他們原本要手動找客戶資料,現在一鍵就能生成報告了。」阿偉說著,語氣裡帶著一絲得意,「聽起來應該很開心對吧?」

「聽起來確實不錯啊,怎麼你看起來...」

「對啊!我本來也很開心,」阿偉突然壓低聲音,「但他接著說...『像你這樣能直接幫公司省錢的工程師,薪水應該要拿更高才對啊』。」

他停頓了一下:「我當下就愣住了。我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回答他。」

冰美式送上來了,阿偉攪著杯子裡的冰塊,盯著那些冰塊在液體裡打轉。

「我事後想了想,小王說得沒錯啊,但為什麼我現在領的薪水就還是這樣而已?」

你在賣的到底是什麼?

我看著阿偉沮喪的表情,想起這幾個月他一路走來的變化。

「阿偉,我問你一個問題,」我說,「你覺得公司為什麼要付你薪水?」

「因為...我寫code啊。」他理所當然地回答。

「但小林也寫code,為什麼你的薪水可以比他高?」

阿偉想了想:「因為我比較資深?我花的時間比較多?我解決的問題比較難?」

「你有沒有發現,」我指著他剛才說的話,「你提到的全部都是『你付出了什麼』,而不是『你帶來了什麼』。」

「蛤?」阿偉一臉茫然。

「我舉個例子好了,」我放下咖啡杯,「假設你去吃滷肉飯,老闆跟你收100元。你問他為什麼這麼貴?老闆跟你說『因為這鍋我滷很久、因為我很早起很累、因為我已經煮了30年滷肉飯』,所以要跟你收100。你會怎麼想?」

阿偉皺眉:「我會覺得...關我什麼事?你累是你的問題啊,我又不是來聽你抱怨的。」

「對啊!」我笑了,「但如果這碗滷肉飯用料跟份量都很實在,豬肉跟米甚至醬油都是上等的,還配了美味的配菜跟飲料。老闆煮得非常合你胃口讓你回味無窮,這時候老闆跟你收100,你的心情會一樣嗎?」

「不會欸...」阿偉想了想,「如果是這樣… 那100塊我好像就心甘情願很多耶。」

「你看,」我指著他,「第一種情況老闆在賣『投入』,一直強調我多累、我多辛苦。第二種情況老闆卻是在賣『價值』,他注重的是這碗飯能帶給你什麼。」

阿偉恍然大悟:「啊… 所以我之前一直在跟老楊說我多累、我花多少時間,但沒有說清楚我帶給公司什麼。所以也會給老楊一種… 莫名奇妙的感覺囉?」

「沒錯!」我說,「你覺得,除非上面有要求加班,否則老楊難道真的在乎你週末有沒有加班嗎?他更在乎的其實是系統會不會半夜當機、團隊效率有沒有提升之類的事情。就像客人通常不太會在乎老闆幾點起床,只在乎這碗滷肉飯好不好吃一樣。」

阿偉若有所思地點頭。

我需要一個翻譯蒟蒻

「可是,就算我的code像滷肉飯一樣很『香』好了,」阿偉問,「那我要怎麼證明呢?」阿偉問。

「還是用滷肉飯來說吧,」我說,「老闆如果真的想要讓客人覺得100塊很值得,他不能只說自己的技術有多好,對不對?他要說這碗飯,能帶給客人什麼體驗。」

「嗯。」

「同樣的道理,你也不能只跟老楊說你的技術有多強,」我繼續說,「你要說你的技術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好處。還記得之前我們討論過嗎?你發現自己除了寫code,還做了很多其他事情。關鍵就是要把你做的這些貢獻,翻譯成老楊聽得懂的『好處』。」

「好處喔… 你是說上次寫考績表的時候,寫給老楊的那些東西嗎?」

「對,上次你確實做得很好!」我點點頭,「不過那次我們只是找出老楊想要什麼,就像知道他想吃滷肉飯一樣。這次其實是類似的原理,只是我們要再進階一點。」

阿偉有點困惑:「那這次有什麼不同嗎?」

「這次我們要做的,是端出一碗能真正打中老楊的滷肉飯,」我說,「你想想看,同樣是滷肉飯,有好吃跟不好吃的,還有很多流派對吧?有些人喜歡肥肉多一點,有些人喜歡瘦肉,有些人在意配菜,有些人重視醬汁...」

「所以你是說...」阿偉若有所思。

「上次我們知道老楊關心團隊穩定、效率這些大方向,但這次我們要找出埋藏在這些東西之下的層次。」我繼續說,「比如說,在所有管理指標裡,哪些是他晚上會睡不著的?哪些又是他被老闆追問時最緊張的?」

阿偉眼睛一亮:「我懂了!就是要找到老楊的『痛點』,然後證明我能解決讓他頭痛、會被他老闆追問的問題囉?」

「沒錯!」

我在紙上畫了三個圈,在圈圈裡面寫著:

風險控制指標
團隊發展指標
營運效率指標

「比如說,你的系統重構不只是『技術變好了』,而是把『重大故障風險降低了』。這代表什麼?代表客服那邊不用處理憤怒的客戶抱怨,也代表老楊不用半夜被電話吵醒了。」

阿偉開始做筆記。

「還有,你的FAQ系統對小林來說,也不只是『知識整理』這麼簡單,而是『新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』。這代表什麼?代表小林這樣的新人可以更快上手,老楊也可以降低培訓新人的成本、更快拿到小林的產能貢獻。」

「那如果是一對一指導小林的工作呢?」

「『技術傳承』則可以翻譯成『團隊知識風險分散』和『人才培育加速』。當只有你會某項技術時,你就是單點故障。當你成功培養出第二個專家時,整個team的穩定性就提升了。」

阿偉的眼睛越來越亮:「所以我要把這些技術工作,都翻譯成老楊關心的管理指標囉?」

「對!而且這些指標你都可以自己追蹤和收集,」我說,「不需要一定得去算精確的財務數字,只要能證明趨勢和影響就好。」

建立你的「量化彈藥庫」

咖啡廳裡的人潮漸漸增多,阿偉打開筆電開始整理筆記。

「我懂了,」他說,「我需要把過去這些月的工作,重新整理成能解決老楊痛點的證據。」

他一邊翻著過去的工作紀錄,一邊開始列出清單:

專案進度:

 - 手上3份專案與小P合作良好,目前皆按計劃進行中 (on track)
 - 與老黃合作的核心服務重構在三週內完成,達成階段性目標
 - 協助承接跨部門緊急任務,均能在deadline前完成並維持品質

風險控制:

 - 系統重構後,重大故障次數從每月3次降到幾乎為零,半夜緊急電話消失
 - 技術債處理讓新功能開發加速至三成以上
 - 建立監控告警機制,潛在問題提前發現率提升,從被動救火轉為主動預防

效率提升:

 - 報表功能2.0讓業務部門查詢時間大幅縮短,從手動找資料變成一鍵生成報告
 - FAQ系統首月被瀏覽67次,重複詢問從每週12-15次降到3-4次。執行到目前平均每週重複詢問已降至0.2~0.3次
 - 製作權限問題排查指南每月節省7.5小時。並將此經驗複製到團隊中,目前參與人數為5人、每月節省回答時間成本45人/時以上、降低問題排查時間至一半以下

團隊發展:

 - 指導小林從零基礎到能獨立作業,減少團隊單點故障風險
 - 利用此次帶小林的經驗,將新人的 ramp-up time 從以往的8~12週降至6.5週
 - 建立的協作模式開始被其他團隊主動採用 (目前1個)

「這樣看起來就不一樣了!」阿偉愉快地說,「這樣就可以展示我解決了哪些問題,還有這些解決方案對老楊管理工作的實際意義了。」

「沒錯,而且你有發現嗎?」我指著他的清單,「這些指標都是老楊在考核中會看重的東西。風險控制、效率提升、團隊發展…等等,這些就是管理層會有興趣的事情。」

阿偉點點頭,「所以當我有這些量化指標時,就有底氣跟老楊談升遷和加薪囉?」

「當然啦,而且何止是可以談而已,更重要的是,」我說,「這些指標讓你從『被動的執行者』變成『主動的問題解決者』。當老楊看到你不只能寫code,還能思考到人事物的整體影響時,你在他心中的定位就完全不一樣了。」

下一步要幹嘛?

阿偉收起筆電,看起來有信心多了。

「我知道我接下來要做什麼了。」他說,「我可以繼續多觀察老楊平時最關心什麼。」

「哦?怎麼觀察?」

「比如說,」阿偉想了想,「老楊每次開會都會問『系統有沒有出問題』、『進度有沒有延遲』這類的問題。還有每次有人離職的時候,他就會特別緊張知識交接的事情。」

他停頓了一下:「還有啊,每次有客戶抱怨或系統出狀況,他就會變得特別焦慮,會一直問『影響範圍多大』、『多久能修好』。」

我點頭:「看來你已經大概知道一些老楊的痛點了,只是之前沒有意識到而已。」

「對!而且我要開始主動追蹤這些數字,」阿偉繼續說,「不是為了要炫耀什麼的,而是為了表達清楚,我對老楊和公司來說,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是什麼。」

咖啡廳外開始下起細雨,阿偉看著窗外,喝了口咖啡。

他停了一下,語氣變得更堅定:「而且,是時候讓我的技術,賣出它應有的好價錢了。」


上一篇
Day 22:為什麼別人都有貴人運,我卻還在排隊等升職?
下一篇
Day 24:該選技術還是管理?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
系列文
《工程師的辦公室修行日誌》:寫給那個專注寫 Code、卻忘了寫人生的你2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