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場中,及時完成事情,把事情做好,大概是每個主管對下屬的基本要求。雖然是基本要求,但也足夠讓一堆學者寫出一堆書,主題是「管理學」。
而專案管理與一般管理有何不同呢?以下先針對「專案」做一個簡單的定義。
「專案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,在一定的期間,,為了達成特定的目的,投入一定的資源(人力、設備、耗材、金錢),甘冒風險的一種行為。
其實不只是IT界有專案管理,只要符合上述要素的,都可稱之為專案。(題外話:奇怪的是,「專案經理」這個職稱似乎只有在IT界及少數行業才存在,並不像「經理」「總經理」這類一看就懂的職稱那樣普遍。)
專案可大可小,小的專案像小朋友校外教學,大的專案像一棟大樓或高爾夫球場的建案,甚至北京奧運的舉行,專案大小規模或有不同,但其組成元素,該經歷的步驟幾乎沒有差別。
「專案管理」是針對「專案」執行的各項相關工作。
以我個人的經驗,通常是以「準時完成」專案為第一要務。
下集預告:專案定義的練習
因為大部分有合約的專案,主要罰則都是因為逾時未結案。而且時間是最容易評定的項目,所以造成大部分的情形下準時完成是專案的第一要務。或許一個未準時達成的專案是失敗的,但是一個準時的專案,也不見得是成功的專案。
說來慚愧
我參與過的所有專案
都沒有罸則(因為有罸則的不敢簽下去 @_@, 哈)
連逾時的罰則都沒有,這麼好的合約應該是很有緣的人才能得之。
不過沒有罰則可能也表示合約的內容還有很多模糊的地方,對雙方來說是一個大風險,也是另一個角力的戰場。
感謝支持
但其實我的內容不是正規的專案管理內容
大部份只是自己的經驗和想法
要考PMP的話
建議還是去讀 PMBOK 比較實在啦
專案管理的技巧是有高低之別,有些專案管理師覺得自己技巧不足,就不停地到處尋找能夠改善專案管理的特效藥。可惜的是,學了十八般武藝,般般卻都只能治標(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),對專案管理的風格(行為與態度)並無多大助益。要知道影響行為與態度的是深植在腦海中的「心靈地圖」,唯有修正心靈地圖才能徹底改善專案管理技巧。絕大多數的專案管理師從不曾懷疑自己所持的心靈地圖是否正確,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。
專案管理師學習專案管理總是先從方法論學起,有些專案管理師會得意地炫耀他會CPMM、MPMM、UPMM、Microsoft® Project、Primavera®、PMBOK®等多種專案管理方法論(工具),甚至有些專案管理師還會综合各派學說自創一格。其實方法論學了再多,如果不去了解方法論所內稟的「思維模式」,是永遠無法改善專案管理技巧的。
http://groups.google.com/group/PMPCode
PMP®最重要的觀念之ㄧ就是專案(Project)。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專案和日常工作有什麼不同?根據PMBOK® Guide的說法,專案具有三個特性: (1)臨時性(2)獨特產出(3)逐漸完善。
組織透過執行工作以便達成某些目的,這些工作通常分為兩類:專案和日常工作。不論是專案工作或是日常工作都需要人來完成,也多少需要特定技術、而且工作都是藉由ㄧ連串的相關活動來達成,因此人員、技術、流程是所有工作的共通特性。
除了專案之外,PMP®另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專案管理(Project Management)。管理是「因人成事」。若把這裡所指的「事」視為包含人員、技術、流程三要素的「專案」,就可以將「專案管理」解釋為:「運用技術(知識、技能、工具和技術)與流程(專案活動),透過與人員(利益關係人)的溝通互動,來達成專案的目標(滿足專案需求)」。
專案就是針對變更和複雜性所起動的臨時性任務。
如果專案沒有管理好,似乎只對日常營運有影響,其實不然。
專案的成立有其特定目標,爲達成目標需要從日常營運挪用資源,從成本效益比觀點,如果專案不能如質、如期、如預算地達成目標,就是一種失敗的投資和資源的浪費。成本效益分析是許多老闆在評估要不要起動專案的依據之ㄧ。
日常營運工作因為根據組織現有的標準作業程序(SOP),持續不斷且重複,相對地穩定;專案工作是因應變更和複雜性所起動的臨時性任務,專案所要產生的產品、服務、或結果具高度不確定性。
專案如果要管理的好,就必須:
●辨識需求
●建立明確和可達成的目標
●平衡品質、範圍、時間、和成本的需要
●按照不同利益關係人的關心與期望,調整規格、計畫、和做法
想想看,一個沒有好好管理的專案,不但無法爲組織解決日愈複雜與變化的問題,更可能爲組織帶來更大的災害。聰明的你,看看台北市政府處理貓覽和行政院發放消費券這兩個專案,你就應該知道沒做好管理的專案會有什麼後果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