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於需求的類型可以分成三種,設計時必須考慮進去:
使用者覺得自己需要、實際上真的需要、使用者根本不知道他需要
首先我們先談:
使用者覺得自己需要
當從一群人之中詢問需要時,將會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,腦力激盪會激發出各種不同面向的需求與建議,而這時必須憑藉著超人的判斷力來區分出這些需求的輕重緩急,因為不管人們多聰明,往往對於預測未來可能的需求或行為都非常不準確,以下有幾個原因:
1. 想像如何使用某個東西,跟實際上使用某個東西往往都有出入。
在沒有真的拿到產品使用時,所有對於使用情境上的想法都只是猜測。但將產品實際使用且反覆的測試正是這個階段無法做到的。
2. 喜好非常主觀,而且隨時受情緒、健康狀態和周遭環境影響。
人們的主觀愛好非常的不可靠,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改變。
再來是:
實際上真的需要
真正遇到問題時,針對問題去想像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,其實不需要耗費太大的力氣,但是:
1. 依照這樣的方式所找到的解決方案,往往只會指向單一症狀,而非真正潛在的問題。
2. 症狀是好的出發點,但需要更多的驗證與檢驗。
這樣一來才能確保我們的發現並不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中的一小部分。
3. 透過以下問題來更進一步的發現問題背後的動機、過程或行為。
- 無論是站在使用者或是其他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,是否真的根據每一步和每一個任務流程做深入的釐清?
- 有沒有任何證據支持,確認這樣的功能可以解決這樣經常性或重複性的問題?
- 找到特定的情境或任務來觀察使用者,以填補這部分的空缺
<未完待續>
內容節錄自 Udemy UX Cour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