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19 iT 邦幫忙鐵人賽

DAY 14
0

根據上一篇所提到的例子:
身為「某身份」,我想要「做某件事」,如此才能「達到某效果」。
皆是前面三篇關於需求分析所用到的。

我是使用者,我想要加入網站成為會員,這樣才能擁有網站的服務。
我是消費者,我想要發布代跑的需求,這樣才能節省我的時間。
我是代跑者,我想要在閒暇時替別人服務,這樣才能增加收入。
我是管理者,我想要知道我的營運狀況,這樣才能知道這個軟體有無收益。

以上述這幾句來做延伸,以故事性的角度去聯想使用者的行為,便會跟前三篇的需求分析差不了多少,甚至可能會更好。

或許會有人覺得這種方法很蠢,以一個不存在的角色去幻想,但因為這種方法易於與使用者溝通,不是技術人員也易於瞭解,能夠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感。

這種方法並不是用來撰寫技術文件,因為只重於故事性,不重視細節,更不會談到功能,卻會為之後的開發有所助益,因為會去除掉不可能做到或不會發生的情況,讓開發者清楚自己要做的是屬於什麼產品。


上一篇
User Story(一)
下一篇
Web-前端系統規劃
系列文
軟體工程範疇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