效率市場假說(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)是 1960 年代由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提出的一套金融投資理論。
簡單來說「效率市場假說」假設:
那麼「長期下來沒人可以打敗大盤」。
回到這本書,那麼作者怎麼看待這個假說呢:
簡單來說,他尊重效率市場在大部分時間正確,但偶爾也會出錯,那麼身為一個主動投資人,應該專注在無效率市場上。
其中,「無效率市場」就是指與效率市場相反,相信市場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定價,而讓某些有洞察力的投資人取得更好的表現。
關於無效率市場,作者認為若有人能在其中得到好的報酬,那麼就一定有人犯錯:
每個遊戲場上都有一條魚,如果你玩了四十五分鐘之後還不知道誰是那條魚,那你就是那條魚。
最後,作者認為理論只能提供我們參考,但不能主導我們的決策,否則會錯失許多可能的機會:
一個堅信效率市場的金融學教授和一個學生一起散步。
學生問:「地上那張不是十美元的鈔票嗎?」
教授:「不,那不可能是十美元的鈔票。如果真的是鈔票,早就有人撿走了。」於是教授繼續往前走,那個學生則把鈔票撿起來,拿去買啤酒。
最後,還是要反問自己,對於效率市場的看法與選擇是什麼。
我認為理論與現實市場上的真槍實彈當然還是有差異的,不可能所有投資人都是理性、客觀且努力研究的,仍然多少都會受到情緒影響,漲了就想追、跌了就想逃。
更別說那些擁有龐大團隊的資本管理機構做的研究、與能得知的市場即時資訊,都是一般上班族的許多倍以上。
因此,我認為的確有許多無效率市場值得去主動投資創造高額的報酬,但我並不覺得我能憑藉著只花少少的時間研究、聽到財經消息或跟單,來長期得到比大盤更好的報酬。
所以最適合我的作法還是做好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,並且只分配一小部分的錢(大約 10~20%)來嘗試做主動投資,也就是投資在個股上面,買一些我有興趣的標的。
像是身為一個工程師,買一些科技股當奈米股東也是挺 cool 的~
本書第二章開始討論「效率市場假說」這個金融理論,開始出現一些沒過過的專業術語,像是「α值」、「β值」等,也筆記一下。
簡單理解可以當作勝過市場的比率。
精確的定義是投資組合的「實際報酬率」勝過「預期報酬率」的比率。
例如以理論算出某基金預期報酬為 10%,但基金經理人操作後實際報酬為 5%,則 α 值為 -5%。另外像是純粹追蹤大盤指數的基金,α 值就為 0。
投資組合與大盤的連動性。
例如一個 β 值為 1.1 的投資組合,當大盤漲 10%,則此投資組合漲 11%。而純粹追蹤大盤指數的基金,β 值就趨近於 1.0。
透過多查找資料並閱讀其他更白話的解釋,相信總有一天也是能彌補在財經領域的知識落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