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好學習目標之後,理想上,下一個重點是設計測驗/課後練習。
這裡說「理想上」是因為在時程壓力下,通常無法用線型的方式來開發內容。例如說定好學習目標後應該會有初版課綱,然後說不定就要立刻開始錄影片寫文章了。
先不考慮時程管理的問題,理想上還是先把焦點放在測驗/課後練習會比較好。
測驗/課後練習是很重要的 touch point,
學習者持續回到課程最重要的理由之一,是因為他們在這裡獲得了有意義的學習心得,換言之,也就是他們「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」。
而練習/測驗是你催化學習心得最重要的工具。雖然你可能會花更多的力氣在開發課程內容影片,但學習者的技能是在動手做練習時成熟的,有意義的學習心得也是在練習後跑出來的,社群間的互動通常也是在做練習的時候。
因此,盡量掌握測驗/課後練習的細部規格。如果你正在開發很大包的課程,你未免能 100% 掌握課程內容,但一定要掌握練習的內容。
如果你正在和專業講師合作開發課程,先邀請講師演練這些作業,討論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,會運用哪些知識/技能,以及在講師的心目中,哪些事情是重要的。
從開發的角度,聚焦到 project-based 的內容上,有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內容,會比較容易入手,尤其是當教學設計者不熟悉專業內容的時候。
藉由這次討論,你可以獲得初步的:
如果整個學習過程中有好幾份作業,試著做一個 mapping (如下圖),檢查有沒有太大的跳躍。
大約 mapping 出一個結構之後,檢查:
運用上一個階段得到的資訊,你可以開始定義評量指標。
你應該可以從講師口中訪問出一些專業觀點,例如:
講師的回答內容可以格式化成評分指標,同時這也代表了你對學生水平分布的預測。
如前所述,練習是很重要的 touch point,需要深入了解狀況。
最好的情況是你可以親自動手練習,不過這很難強求。比較能放進標準流程的是 beta testing。
在這個階段需要處理的問題是:
並不是每位學習者都會在動手練習之後,獲得正面的體驗或優質的學習心得。
如果沒有適當的管理,學生更有可能在這裡產生挫折感,進而爆發成對課程的不信任感。
因此,好不容易開發出練習/測驗之後,你需要思考怎麼最大程度地催化學生的學習心得。
環繞著作業規格,有一些不同的切入點:
除了正經八百的討論學習心得以外,若在寫作業後有助教批改、同儕觀摩、社群互動等等,這些真人互動本身就是很大的誘因,如果有安排營運資源的話,也可以一併設計進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