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痛過,所以改變
故事是這樣開始的,2019年在炎熱的7月,我正式加入一個新創團隊,一個熱騰騰的AI議題,工程師團隊前後端和實習生總共4位,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商業案子進來,IT團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維護平台,讓專案經理們可以順利開啟、監控、交付每1個專案,每個專案有相似的地方,也有許多極其不相似的地方,手邊在維護的平台,我們形容它是一台強大的拼裝車,它陪我們度過上百個案子,但是維護上總是耗工程師的心力,每一次改動也無法迭代,報表運行速度也有很大的加速空間,在哀鴻遍野的情況下,IT也被寄予了厚望,所以,公司開啟了工程師員額,而我,也開始兼起了IT Manager的身份,配置著戰力,期待能打造一個新平台解決問題。然後,一場驚天動地的災難就開始了。
憑藉一些天賦與幸運,很快一個3人工程團隊成長為11人的團隊,團隊有系統架構師、前後端工程師、AI工程師、UIUX設計師,浩浩湯湯準備開始平台大改造,直至2020年底,我應該將身為主管,所有能犯的錯誤都犯過一遍,可以很稱職地撰寫「如何順利打造失敗產品守則」的作者,那段時間,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,深深發現自己就像是住在井裡的青蛙,再怎樣奮力一跳,都跳不出這口深井。永遠忘不了,每天7、8點到公司,晚上11點離開公司,回到租屋處依舊想著,是否有遺漏了什麼環節,枕邊必備的就是一罐偉恩咖啡。努力奔跑,我卻在原地踏步,我就像壞掉的唱片一樣,團隊所發生的事件,總是不斷地發生,解決了一次,又再重現一次。直到最後,我按下暫停鍵,要來場自我的大修復。
不是全新手,但我需要歸零
如果現在回頭看,我會說,我是初生之犢不畏虎,充滿著滿滿的浪漫情懷,僅有一紙平台夢想、喜歡新穎事務與刺激、喜歡與人互動,信心滿滿接下主管職位,卻在接續的日子,一次次遭逢打擊,也讓我所需要兼顧的使用者、工程師和上司,成為一名名傷兵。雖然如此,不太好意思這樣說,但這兩年的經歷,卻讓我有了足夠的空間、足夠的壓力、足夠的歷練,讓我好好省思自己,很幸運地,雖然失敗過一次(嚴格說,是兩次,前一份親手打造的新創也是有工程文化塑造的問題),我還能在同一間公司,好好重新推動一次,以產品經理的身份,轉動IT文化的落地與實現。
愛你的問題,勝過愛你的解方
你想成為怎樣的產品經理呢?我想要成為可以推動改變有影響力的產品經理,不單單僅是瞭解某個類型的產品,條列出許多的功能,盤點著資源、計算著排程,看著一個個功能實現、產品落地,當然,這是令人振奮且雀躍,但我想要影響文化,瞭解使用者怎樣思考,回饋我所見所想,瞭解工程師如何運轉,塑造一個有動能與空間的環境,讓團隊因為自己每一天都能有0.1%的進步。經過這兩年,我知道這些一切沒這麼理所當然,也不是這麼容易,在公司裡聚集了不同家庭環境成長的人,擁有不同的思考脈絡,對於目標的解讀與追求,也都有不同的詮釋,維持這個多元性是必要的,而找到一個大家聚焦的北極星與運轉卻也不可或缺。身為一個產品經理,我應該要掌握所有資源,瞭解每一個利害關係人的期待,我還嘗試著,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,加速每一件事的落地與驗證,在接下來的文章裡,我會依梳理出來的元素一一分享我個人經驗與看法,讓閱讀我的文章的你,或許是個新手專案經理、新手主管,或是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職場專家,都能產生一些心得或是批評,如果可以產生對話那是再好也不過了,希望我們都能藉由這裏,帶走養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