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接著把「透明」這個主題再延伸一些。
Scrum 在開發團隊人數的考量上,從 2017 版本的 Scrum Guide 建議 3 ~ 9 人,到 2020 版的 10 人以下 (註1),避免過多的人數多半是為了降低溝通與合作上的復雜度,從而讓團隊內的透明有更好的發揮,這點跟扁平化的組織有些相似。
註1:改版過程有發生一些定義上的變化,這邊暫且不提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比較一下。
那麼,關於透明,在團隊中還有什麼更具體的提要?
有了大家都可以查看的看板、有隨時可以閱讀的文件,就是透明了嗎? 會這樣問當然就不是囉。
說到底還是得「動起來」。家具組裝說明書就放在你眼前,但你仍然不閱讀,這個透明度是透在那裡,但沒人理;在會議上清楚的說明事項,但左耳進右耳出,資訊是揭露了,但沒人接到,透明可不是放著就好。
看板與工作場所有不少關係,實體看板搭配便利貼顯得活潑有朝氣,也許「路過」的人會多看幾眼;而數位化的方案,利用各種線上服務作為看板,簡單、方便、易更新,但只有「想看」的人才會看到。
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,但「路過」也只是「想看」前奏,而數位化看板則完全依賴個人是否有需要查閱。這些都是相對性的,實體看板在小場所中,如小型辨公室,資訊擴散的程度也有侷限,若公司是多點、不同辨公室則又會有資訊共享上的困難。數位化的線上看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但它終究是個數位內容,不打開就不存在。Scrum Master 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,在需要的場合主動的打開它,值得高興的是,反覆這麼做,成員可以很快學習到在討論前必須打開看板,隨時核對現況。
所以,不是放著就沒事,而是要讓它動起來,而且是雙向動起來,團隊願意放,也原願意收。
讓我們繼續接著看板的案例,現在人人都知道有看板了,也時常檢視它,但下一個問題就是:「我們有在維持它嗎?」。
資訊過時產生的危害是很大的,若看板與現實脫節,除了導致利害關係人的緊張外,也讓團隊無法意識到現況是否走歪,當然 Daily Scrum 多少可以抑制這個問題,但團隊使用數位化看板時容易產生一些新問題。
數位化看板很方便,可以附上許多的附件、詳細的文字記錄,也可能包含各方的回應,比起便利貼可以承載的資訊完全不是同一量級,但也因此增加了更多資訊不同步的可能。在節奏快速的 Daily 通常無法細讀每一張卡片細節,當場更新也是有些難度。就像過時的程式碼註解會害人一樣,過時的卡片資訊也不是個好東西。
團隊成員必須意識到保持資料的「新鮮度」是重要的,這樣才能夠讓這個透明有意義。
至於如何讓成員養成主動且即時更新呢?我想,除了強硬規定或小額罰金之類的制度,在心理層面上也可以做些嘗試,傳達一個更正向積極的觀念:「這不單純是進度回報,更是一種成果展現,我們是開心地跟團隊分享我做到了!或是勇敢的向團隊求援。」
有趣吧,Scrum 三大支柱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。
本身是支柱之一的「透明」當然也與「檢視」、「調適」脫不了關係。傳統上,我們可以這樣解讀,有了透明才可以檢視,有了檢視就可以進行調適,而實際上「檢視」與「調適」也應當回饋到「透明」,如同敏捷不斷的反思改善一般,讓你的透明度也是處於增長狀態。
想到有什麼東西需要透明是很重要的,Scrum Master 本身需要觀察,有哪個環節尚未透明,避免它成為團隊向前的障礙。
在這個數位化時代,搜尋是已家常便飯,Google 搜尋配合 Stack Overflow 養活了無數人。
當你需要一個資訊,你要能夠很快的找到它。例如圖書館的萬本藏書需要圖書資訊系統,與一套編碼分類原則;一套好的知識管理系統(KMS)也必須有卓越的檢索能力。
我們必須審視,這些被認為是透明的資訊,它真的能夠被找到嗎?我們需要留下什麼線索讓它能夠被找到?也許要有好的關鍵字、團隊認同的文件命名規則,以及把東西放在正確的位置等。這也是當責的一種體現,而不是單純把東西放著叫做透明。
Scrum 帶來的透明是很有破壞力的,怎麼說?因為它會放大原本已存在的問題。
也因此可能產生錯覺,就是跑了 Scrum 為什麼問題更多了?若我們仔細觀察,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早就存在著,持續影響著團隊,只是大家沒看到房間裡的大象,或看到了卻不說話,就這樣相安無視,現在有了透明,逼著大家正視它。
至於看到了,就去解決它吧!沒什麼好遲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