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2 iThome 鐵人賽

DAY 10
0

有人說,工作歸工作,生活歸生活,兩者盡可能不要參雜在一起,但這僅限於公司上班族,只要經歷過創業、遠距工作、自由接案的人肯定都會了解,這兩者是不可能分開的。當你所經營的空間主要的進駐族群都是這類人,那怎麼可能會期望僅把空間當成是工作場域?如果是,那代表你的進駐者幾乎有一半的重心不會在這裡。

我想大部分的人對工作的感覺肯定會是一種負擔,而對於享受生活的感覺會是一種嚮往,既然如此,那為何要讓經營的空間僅有負擔?

適合工作的家

我們不妨換個方向思考一下,為什麼這些進駐者不在家裡工作,反倒要租個空間工作,是家裡太過安逸?是家裡打擾太多?是需要轉換個環境心情?如果只是因為需要一個專心的地方,那麼商務中心會是更適合的,如果是選擇共同工作空間,我想主要是因為孤獨感(或是價格XD)。

人類終究就是群居生物,人與人之間也都是期望互動的,不管是一起討論技術,一起閒話家常,一起幹剿案主,一起腦力激盪,那都是人所需要心靈慰藉的衍伸,期待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肯定。

若能夠在空間內營造出日常生活狀態,那就有機會在工作與生活中交織平衡,甚至是降低個人的孤獨感,並且大大增加彼此之間的鏈結強度。經營空間,不應該是一個工作的地方,而應該是一個適合工作的家。

使用者的生命週期

我們應該要一直去思考使用者的生命週期,並且盡可能將其的延長,不管是往前延伸還是往後延伸,若我們定位進駐者在空間內是工作的狀態,我們可以去思考他在這個狀態之前可能是在求職或學習,那就可能在培育階段就將他引進空間內,也可以去思考他在這個狀態之後可能是有了生活異動,那就有機會去打造出能包容這些異動的場域。

例如生了小孩,這個狀況我想所有空間、社群都曾遇過,當一位進駐者或參與者的人生有這麼一個大幅度的轉變,那麼就有很大的機率會斷了鏈結,這位新手爸媽肯定會從大家的眼中消失,但這並不代表這位新手爸媽想要離開這個空間獲社群,而是以目前的選擇來說是不得不的決定,其實他的心理可能非常嚮往回到人群當中。倘若,我們能在空間中加入親子友善的元素,那麼他就有機會能夠重新回到這個空間來,這樣就能持續延續他在空間中的生命週期。


若你對於這篇內容也有想法,歡迎聯繫我聊聊 - 好想工作室 Howard


上一篇
[空間] 強鏈結
下一篇
[空間] 不著痕跡的製造機會
系列文
這才是真正的共同工作空間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