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我們提到,當沒有WBS與預估時程時,可以用待完成的工作數量(點數)與每個周期工作完成的數量,來大概算出團隊完成工作的速度。單純計算可能比較難想像,我們可以使用 燃盡圖 來讓整個想法更好理解。
燃盡圖
橫軸為時間,縱軸為專案中尚未完成的工作量。
使用兩條折線圖,一條為預計工作量剩餘狀況,一條為實際工作量剩餘狀況,藉由折線圖的斜率,可以得知團隊完成工作的速度;由兩折線圖間的差距,可得知實際與預計的差距。也可從折線圖斜率的變化,一窺專案執行過程是否有出現狀況。
以藍色線為預計執行狀況,紅色線為實際執行狀況。理想上如果每個工作任務的難度都差不多,團隊完成任務的速度也非常穩定的狀況下,每周完成任務的數量會是一致的,所以會像藍色的線一樣,剩餘工作量穩定下降。但實際上,每個任務的難度與複雜度不可能完全相同,要完全不遇到突發狀況或困難也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剩餘的工作量並不會穩定下降,實際執行狀況可能有時快有時慢,只要能夠在工時耗盡時完成所有任務,那就是最理想的狀況。
當實際的工作完成速度低於預期,可以看到雖然折線有向下的趨勢,但待完成的工作項目仍然無法歸零。這種狀況出現在未充分了解需求、執行上遇到困難或突發狀況,或者高估執行能力(在此不討論刻意不全力完成工作的狀況)。
假設今天團隊估出有10件大小相等的事情,要在10天內完成,卻出現無法如預期一天完成一件事的情形。在專案初期,可以先詢問是否遇到技術或環境建置上的困難,提早尋求協助。排除掉初期會遇到的困難,當團隊對於技術越來越熟悉、合作也越來越有默契之後,後期趕上並如期完成專案的機率較高。但若是持續發生速度不如預期的狀況,可能是評估時過於高估工作完成的速度,必須下修速度,重新調整完成的期限、請求支援人力,或調整交付的內容。這些過程與開發團隊及客戶的溝通都是極為重要的,不要因為擔心說出「壞消息」而讓資訊不透明,持續溝通才能取得理解與協助。
有時候初期評估有所遺漏、需求大量變更,或者在專案開發過程才發現了更多的問題,這可能導致雖然有持續完成工作,但待完成的工作量卻越來越多的狀況。或者被問題卡住遲遲無法完成,但又不斷出現新的問題或待辦工作,這讓待辦事項像是不斷成長的小山,專案完成的時間遙遙無期。
當待完成工作量不減反增,也確定團隊在處理工作的速度上是正常甚至已經趕工完成的狀況下,可以協助團隊釐清是否所有事情都需要在此階段完成,盡可能在一定的周期內,將需要完成的工作數量穩定下來,將其他增加的工作重新排序重要性,在下一個開發週期完成。
實際完成工作的速度高於預期,使得工作提前完成。可能在專案初期低估的開發速度或高估了工作難度(對於需求內容或現況不理解是主因),或者團隊有加班情形。
燃盡圖對於專案管理人員,是掌握專案現況、評估專案完成時程,及早發現問題的好工具。對於開發人員,也可以做為調整工作步調與及時尋求幫助的依據。
有時開發人員會被詢問「是否需要幫忙」,若只著眼於「有沒有遇到技術上的困難」,可能忽略了專案能否順利完成的風險。以至於在專案的後期才發現尚有許多事項未完成,才加緊趕工或尋求協助。趕工最有可能被犧牲是產品品質,且在專案後期才尋求協助成效也相當有限。
若能運用燃盡圖,在專案的過程中定期檢視,開發人員也可以及早知道開發速度是否能如期完成所有工作,適時加速、調整工作方式或尋求協助,避免趕工風險,也能掌握工作與生活的安排(例如:想在專案過程中安排假期,因為了解開發速度與待完成的工作量,不用擔心會因為休假導致專案延後,自然能安心休假)。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