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
1

今天晚餐吃什麼,不是口味題,是方法題;能收斂選項的人,才吃得到想要的結果,也更帶得動一個團隊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827/20144024i6qUDCpeol.jpg

夜色裡的小選擇,卻牽動一段關係

結束一天的工作,走出辦公大樓,天空漸漸暗下來。手機亮起一則訊息:「要不要先吃晚餐再回去?」街角已有身影等待。

「今天晚餐吃什麼?」語氣輕輕,像一顆小石子投入湖面。「隨便呀~」對方回應時帶著笑意,眉梢卻掠過一絲不耐。腦中閃過各種菜色:燒烤、火鍋、義大利麵、牛肉麵…

「燒烤?」
「太油。」
「火鍋?」
「太熱。」
「牛肉麵?」
「有點膩。」

沿著街道走過一間又一間餐廳,卻遲遲無法定案。半小時後,只能各自提著便利商店的關東煮,默默回家。

這並不是選餐的困難,而是「選擇過載」的真實寫照。心理學家 Sheena Iyengar 在 2000 年的果醬實驗發現:當選項多達 24 種時,顧客雖然試吃踴躍,但購買意願反而下降;僅提供 6 種時,成交率卻更高。(實驗原文)

第二晚,換了一種「問法」

翌日傍晚,策略被調整。問題變成:「今天想吃中式還是西式?」
回答迅速落下:「西式。」眼神瞬間亮了起來。

接著再問:「想快點解決,還是好好坐下來聊?」
稍作思考後,答案是:「坐下聊比較好。」

於是建議被提出:「那就日式定食吧,清爽又能慢慢吃,如果沒意見,就去那家。」
這一次,點頭的動作乾脆而明快。晚餐的地點,就這樣被決定下來。

問題不是選項多寡,而是「問對方式」。職場裡也一樣——當主管問:「這份專案該怎麼做?」若只回答「都可以」,多半難以推進。更好的方式是:「準備了兩個方案,A 兩週上線,B 三週完成。我傾向 A,因為能卡到檔期,您覺得呢?」給出選擇的同時,也給出建議。

為什麼「問法」這麼重要?——決策疲勞與預設效應

長時間工作會讓人陷入「決策疲勞」。研究顯示,人們在一天較晚的時段,會傾向選擇最省力的答案。甚至有研究指出,美國法官在午餐後更可能批准假釋申請,因為精神恢復,判斷力相對提升。(相關研究)

這也是為什麼「預設答案」能發揮作用。行為經濟學家 Thaler 和 Sunstein 提出,人們往往會選擇預設值;只要設計合理,就能減少反覆掙扎。(預設效應討論文章)

把問法從生活帶到職場

晚餐落座後,氛圍明顯輕快。真正的差別不在食物,而在「提問方式」。而將這套方法延伸到職場:

  • 開會前,先發送摘要,第一行寫著「建議採用 A,若條件未達成則轉 B」。
  • 會議時直接表達:「提供兩個可行方案(A、B),價值等同,但依建議先採 A,請先參考。」

這樣能減少對方的思考負擔,提高決策效率。同時,也能抓準「最佳決策時段」,例如在上午精神飽滿時拋出關鍵提案,避免午休後注意力渙散的時段。


上一篇
Day01|導讀|你以為是愛情,其實是職場
下一篇
Day03|晚餐篇|你決定就好!
系列文
IT 人的工作軟技能:你以為你在上班,其實是在談戀愛5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