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直使用AI工具的同時,這引出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:
我們要如何培養屬於自己的品味、屬於自己的美感、屬於自己的浪漫?
莊子曾提出「無用之用」的思想。那些看似沒有實際功能的事物,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價值。音樂、藝術、美感——它們或許不能直接解決生存問題,但卻讓我們的存在更有層次、更有重量。
出處莊子《雜篇_外物》,《內篇_逍遙遊》
莊子曰:「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。」
莊子曰:「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。夫地非不廣且大也,人之所用容足耳。然則廁足而墊之,致黃泉,人尚有用乎?」
字面解釋:表面上看起來「沒有用處的東西」,實際上卻有其「特別的用處」。
核心含義:真正的價值,不一定體現在直接的功用上;某些看似無用的存在,反而能提供更深層次或更長遠的價值。
哲學意涵:提醒人們不要只用功利眼光看事物,因為所謂的「無用」可能是另一種「有用」,在功利主義下,看似無用的東西或行為,也是一種「用」,且是某一些人會認為非常有用的「用」,而且無用的東西 ,因為沒人理會,反而活得悠閒、長壽(比如歪樹、臭椿)。
當我們被音樂觸動、被藝術撼動、因一個微小的瞬間而覺得「生活值得」,這就是「無用之用」最美的體現。曾經,有些音樂家選擇在街頭或餐廳裡表演,常被批評「不入流」,甚至被說是玷污了藝術。後來,他們把演出影片放到 YouTube,又被嫌棄「沒有質感」。
但如果沒有這些看似不被認可的嘗試,就不會有更多經典作品的誕生。藝術的演進,往往來自邊緣與被質疑的地方。
這反映出的:當 AI 工具越來越強大,當下的核心能力會不會被取代?
我想法都是——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「末端的溝通能力」。
因為不管技術如何進步,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仍是不可或缺的。AI 可以協助產生設計草稿、寫程式邏輯,甚至處理大量重複性任務,節省掉原本需要花費的大量時間。但到最後,產品或解決方案要能真正落地,仍需依賴人類去理解需求、建立信任、傳達情感。
理解人、溝通人、同理人,這三件事才是 AI 無法完全複製的核心。
唐鳳在一篇的受訪中提到『與其焦慮履歷上缺乏的經驗,不如開始盤點自己獨一無二的熱情所在。你關心的議題、投入的社群、著迷的領域,都將是你獨特視角的基石。在 AI 時代,最珍貴的不是會什麼,而是關心什麼。關心領域越多,就越有獨特性。透過這份獨特性,你又能去跟其他有獨特性的人配合。在交叉之處,你就會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痛點。』
https://sayit.archive.tw/2025-06-19-商周專欄感受別人感受不到的痛點
換句話說,工程師或設計師的專業技能,確實需要深化或是透過AI工具可以簡化部分事務,但「最後一哩路」一定是關於人。
AI 會讓我們的效率更快,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才會是最終的差異與不可取代的價值。
AI對談的冷冰冰真的遠不及人類交流的暖呼呼!!
請 Tinder 去研發令人暖呼呼的同理心 AI 如何 (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