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縮小了「想法與現實」的距離,卻拉大了「創作與意義」的鴻溝。
現在寫一篇文章、做一個網站、生成一張圖,甚至產出一支影片,只需要一個提示詞就能搞定。從前要耗時耗力的工作,如今幾秒就能完成。想法被轉化為現實,前所未有地簡單。然而,因此充斥著大量劣質內容:無意義的 AI 圖片、千篇一律的 AI 文章和影片。這個現象甚至還有專門的維基百科——AI 廢文 (AI slop)。
效率讓數量膨脹,卻往往稀釋了靈魂和情感;在生活裡,所有能觸動情感的東西幾乎都帶著低效率。
有效率的方法,通常難以觸動人心,AI 作為創作工具,也許太有效率、太標準化了。但真正有靈魂的體驗,往往是低效的,因為它們無法被規格化。
現在想一想,去那些不方便、不快速的地方旅行,反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回憶。比如說去不容易抵達的海灘,或是要轉車好幾輪的小雪場。
高效的東西,像是用模具壓出來的餅乾,整齊劃一卻乏味。標準化是擴張的朋友,但卻往往是靈魂的敵人。這也是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時代,所形成的現象。越難以規模化的事物,越能讓情感獲得救贖。
標準化的東西容易擴張,也容易被摧毀,因為它的「攻擊面」是明確的;非標準化的東西難以擴張,但也更難消亡,因為根本無從下手。
這也許就是一個值得深思應用矛盾策略,AI 幫我們建構高效的工具,讓現實更快被實現;但意義與靈魂,或許仍需要人類去守護。
這篇我看了超有感覺,我覺得現在人們因為ai,所產出的都越來越公式化、規格化,有點像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,缺少了一些靈魂以及觀點。
其實 AI 盛行後的這幾年我有一個滿深的感悟,就是會不會最後都失去了思考能力,以及擁有獨特觀點的創作能力,而變成是一個很無趣又很無聊的,所謂的「政治正確」的人。如果真的是這樣子的話,那到底我們在這世界上所留存下來的價值還剩下些什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