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1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1

Day 11 第十一章:你團隊裡的英雄、智者與小丑:認識無意識的角色劇本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一章:你團隊裡的英雄、智者與小丑:認識無意識的角色劇本

副標題:《榮格的原型 (Jung's Archetypes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十四章,艾佛勒的觀察視角,從團隊的「歷史」,轉向了團隊當下活生生的「戲劇」。他發現,即使在溝通氛圍改善之後,團隊成員之間似乎仍在不自覺地扮演著某些固定的角色:總是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的大衛、總是在努力維護和平避免衝突的安娜、總是在關鍵時刻一語道破天機的老趙,以及總是用玩笑話來揭示真相的馬克。

他們就像在出演一齣沒有劇本的戲,每個人都精準地走位、念口白。艾佛勒意識到,驅動這齣戲的,是比個人性格更深邃的力量。為了理解這股力量,他借用了瑞士心理學家卡爾·榮格 (Carl Jung) 的核心理論之一——原型 (Archetypes)

理論溯源:從神話到心理

卡爾·榮格,曾是佛洛伊德的親密夥伴,但後來因學術觀點不同而分道揚鑣。相比佛洛伊德更關注個體被壓抑的「個人無意識」,榮格提出了一個更宏大的概念——集體無意識 (Collective Unconscious)

他認為,在所有人類的內心深處,都共享著一個由我們祖先的共同經驗所構成的、與生俱來的心理遺產。這個集體無意識,通過一些普遍的、原始的「形象」或「模式」來表達自己,這些原始的形象,就是「原型」。

原型,存在於世界各地的神話、傳說、宗教和夢境中。它們是人類共通的心理「預設程式」。比如,無論你來自哪個文化,你都能理解「英雄屠龍」的故事,因為「英雄」和「惡龍」(陰影)就是我們內心深處共通的原型。

榮格識別了許多原型,其中一些在組織行為中特別常見,比如:

  • 英雄 (The Hero): 使命是戰勝邪惡,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
  • 照顧者 (The Caregiver): 使命是保護和幫助他人。

  • 智者/聖賢 (The Sage): 使命是追尋真理和智慧。

  • 小丑/弄臣 (The Jester): 使命是享受當下,用幽默揭示荒謬。

  • 統治者 (The Ruler): 使命是掌控一切,建立秩序。

  • 創造者 (The Creator): 使命是創造出有價值的新事物。

  • 天真者 (The Innocent): 懷抱理想主義,相信世界是美好的。

  • 探險家 (The Explorer): 渴望自由,去探索未知的世界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當原型理論被應用於組織時,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「角色」和「文化」的全新維度。

  • 原型不是性格類型: 性格類型(如MBTI)更多描述的是一個人穩定的行為偏好。而原型,則更像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下,會被激活的「能量模式」或「角色劇本」。同一個人,在面對危機時可能會激活「英雄」原型,在指導新人時則可能激活「智者」原型。

  • 每個原型都有光明面和陰暗面: 這是理解原型最關鍵的一點。任何一個原型,如果發展過度或變得僵化,其優點就會立刻轉化為缺點。

    • 「英雄」的光明面是責任感,陰暗面是渴望危機,不願賦能他人。

    • 「照顧者」的光明面是同理心,陰暗面是為了避免衝突而不敢設立邊界,導致自己精疲力竭。

    • 「智者」的光明面是遠見,陰暗面是脫離實際,陷入「分析癱瘓」。

  • 組織文化也是由主導原型構成的: 一個組織,通常會有一兩種主導的文化原型。比如,一家諮詢公司可能是「智者」文化,一家慈善機構可能是「照顧者」文化,而一家軍隊式的公司則可能是「統治者」文化。這種主導原型,會吸引氣質相投的人,並塑造組織的行為規範。

  •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: 我們無法「消滅」自己內心的原型,但我們可以提高對它的覺察。當我們意識到「哦,我現在又進入『英雄』模式了」的時候,我們就獲得了選擇的自由——我們可以選擇繼續這個劇本,也可以選擇有意識地,用一種更成熟、更整合的方式來行動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十四章中,我們像是閱劇無數的老戲迷一樣,精準地看穿了「星雲科技」這齣戲背後的角色原型。

  1. 精準的角色識別: 不僅識別出了每個關鍵人物的主導原型(大衛-英雄,安娜-照顧者等),更重要的是,分析了這些原型之間的互動關係,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依賴、相互強化的「戲劇系統」。

  2. 點明「陰暗面」的代價: 我們沒有否定任何原型,而是幫助穆拉提看到了每一個原型「陰暗面」給組織帶來的實際代價:英雄的陰暗面導致了「知識孤島」,照顧者的陰暗面導致了「問題被掩蓋」。這讓管理者意識到,僅僅依賴原型的「光明面」是遠遠不夠的。

  3. 提出「原型整合」的發展路徑: 故事中沒有試圖去「改變」任何人,而是提出了一個更具發展性的路徑——幫助每個原型走向成熟和整合。例如「英雄」→「導師」,「照顧者」→「協調者」等轉化路徑,為團隊成員的個人成長,指明了具體的、可行的方向。

  4. 在團隊中引入「原型語言」: 在後續的溝通中,開始使用更中性的、關於「行為模式」的語言來討論這些現象(如「英雄式的個人發揮」)。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技巧,它將討論從對「個人性格」的評判,轉移到了對「集體劇本」的探討上,降低了個體的防禦心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可以在團隊中,用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,來探索原型。

  • 練習一:「團隊原型」工作坊: 找一些常見的原型卡片(網上有很多資源)。讓團隊成員各自挑選一張最能代表「我在工作中的理想狀態」的原型,和一張最能代表「我在壓力下的狀態」的原型。然後,分組分享彼此的選擇和背後的故事。這個練習能極大地增進團隊成員間的相互理解。

  • 練習二:「陰暗面」覺察: 在你下一次感覺到自己「用力過猛」或陷入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時,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現在,是不是被我的哪個原型『附體』了?這個原型的『陰暗面』是什麼?它正在給我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?」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你認為,你所在的組織,其主導的「文化原型」是什麼?這個原型為組織帶來了哪些成功?又在哪些方面,限制了組織的發展?

上一篇
Day 10 第十章:辦公室裡的幽靈:組織的歷史如何塑造現在
下一篇
Day 12 第十二章:當壓力來襲:你的團隊為何會「集體降智」?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17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