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標題:《比昂的團體關係理論 (Bion's Group Relations Theory)》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十五章,一次突如其來的線上緊急故障,像一場壓力測試,瞬間撕下了團隊平日里溫文爾雅的面紗。艾佛勒觀察到了一幕奇異的景象:整個團隊先是陷入了集體癱瘓,癡癡地等待著「英雄」大衛的出現;接著,在大衛到來後,又立刻切換到混亂的、互相指責的「戰鬥」模式;最後,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圍觀著兩位專家解決問題,將自己變成了無助的「觀眾」。
團隊的表現,彷彿從一群理性的、高智商的工程師,退化成了一群被原始本能所驅動的烏合之眾。這種「集體降智」的現象,到底是如何發生的?艾佛勒用來解釋這一切的理論透鏡,正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·比昂 (Wilfred Bion) 所開創的、極具洞察力的團體關係理論。
威爾弗雷德·比昂的理論,深受其個人經歷的影響。他曾作為一名戰地醫生,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,親眼目睹了士兵們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和行為反應。戰後,他接受了精神分析訓練,並開始將其應用於團體治療。
比昂在觀察治療團體時發現,任何一個團體,無論其任務是什麼,都在兩個層面上同時運作:
工作群體 (Work Group, Wg): 這是團體的理性層面。它以現實為導向,聚焦於完成團體的「主要任務」。它的運作是有意識的、有邏輯的、協作的。比如,一個團隊開會討論如何解決一個技術難題。
基本假設群體 (Basic Assumption Group, BaG): 這是團體的潛意識層面,是更原始、更非理性的部分。當團體因為任務的困難、成員間的衝突或對未來的恐懼而感到巨大的焦慮時,這個潛意識層面就會被激活。為了逃避這種難以承受的焦慮,團體會集體地、不自覺地「假設」自己是為了某個不同於主要任務的、更原始的目的而存在的。
比昂認為,工作群體就像水面上的船體,而基本假設群體,則像水面下洶湧的暗流。當風平浪靜時,船能順利航行。但當暴風雨(壓力)來臨時,暗流就會開始支配船的航向。
比昂識別出了三種最核心的「基本假設」行為模式,它們是團體用來防禦焦慮的集體幻想。
1. 基本假設之「依賴」(Basic Assumption of Dependency, BaD):
核心幻想: 團體的存在,是為了得到一個萬能的、理想化的領導者的保護和滋養。
行為表現: 成員們會變得被動、無助,放棄獨立思考和個人責任。他們將所有的希望和權力,都投射到領導者身上,等待著他/她給出答案、做出決定、解決所有問題。如果領導者無法滿足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,團體就會感到巨大的失望和怨恨。
故事中的體現: 故障發生初期,整個團隊癱瘓,等待「英雄」大衛的拯救。
2. 基本假設之「戰鬥或逃跑」(Basic Assumption of Fight-or-Flight, BaF):
核心幻想: 團體的存在,是為了對抗一個「敵人」,或者逃離一個「威脅」。
行為表現:
戰鬥 (Fight): 團體將內部的焦慮,通過攻擊和指責的方式向外轉移。這個「敵人」可以是某個同事、某個部門、競爭對手,甚至是顧問本人。團體內部充滿了敵意、猜忌和分裂。
逃跑 (Flight): 團體通過迴避核心問題、談論無關緊要的細節、拖延、或者身體上/心理上的「缺席」,來逃避令人焦慮的現實。
故事中的體現: 大衛到來後,團隊立刻開始互相指責(戰鬥),同時也有人戴上耳機假裝工作(逃跑)。
3. 基本假設之「配對」(Basic Assumption of Pairing, BaP):
核心幻想: 團體將希望,寄託在**一對成員(或兩個想法)的「結合」**上,幻想他們的結合,將會誕生出一個「彌賽亞」式的、神奇的解決方案或救世主,來拯救整個團體。
行為表現: 當團體中的兩位成員(通常是受尊敬的專家或領導者)開始互動時,其他所有成員會停止活動,充滿希望地、近乎崇拜地圍觀他們。大家將自己的能動性完全交給了這對「配偶」,自己則退化為充滿期盼的旁觀者。
故事中的體現: 當大衛和老趙湊在一起解決問題時,所有人都圍在他們身後,屏息凝神地等待著「奇蹟」的發生。
比昂的理論非常深奧,在第十五章的應用,我們試著將複雜理論「翻譯」為實用洞見的能力。
作為一個「觀察框架」: 在混亂的故障處理現場,艾佛勒沒有被捲入其中。他像一個人類學家,冷靜地運用「基本假設群體」這個框架,來識別和理解團隊正在上演的無意識戲碼。這個框架,給了他一個超越表象、洞察深層動力的「X光眼鏡」。
不干預當下,只在事後覆盤: 他非常明智地沒有在緊急故障處理的過程中,去打斷團隊並進行理論分析。那樣只會火上澆油。他選擇在事後的覆盤會上,當團隊情緒已經平復、能夠進行理性反思時,才將他的觀察呈現出來。
用提問代替說教: 在覆盤會上,他沒有直接說:「你們剛剛進入了『依賴假設』的模式」。而是用一系列精準的提問(「我們為什麼集體癱瘓了十分鐘?」),來引導團隊自己去發現和命名自己的行為模式。這種「自我發現」的學習,遠比被告知答案更深刻。
連接到「工作群體」的目標: 他幫助團隊看到,這些「基本假設」行為,雖然在短期內幫助大家「應對了焦慮」,但卻嚴重地妨礙了「工作群體」的主要任務——即高效地解決問題,並從中學習,提升整個團隊的能力。這讓團隊意識到,沉溺於基本假設是有巨大代價的。
你可以在團隊壓力大的時候,練習覺察「基本假設」的跡象。
練習一:「基本假設」雷達: 在下一次面對緊急狀況或激烈衝突時,在心裡問自己:
我們團隊現在是在等某個人來拯救我們嗎?(依賴)
我們現在是在找替罪羊,還是在解決問題?(戰鬥)
我們是不是在迴避談論最核心的那個難題?(逃跑)
我們是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某兩個人身上,而放棄了思考?(配對)
練習二:提升「工作群體」的聲音: 當你感覺到團隊陷入基本假設的泥潭時,你可以嘗試做那個「工作群體」的聲音。比如,當大家都在互相指責時,你可以說:「我理解大家現在都很著急。為了能盡快解決問題,我們能不能先暫停一下,回到事實層面,看看我們目前掌握了哪些確定的資訊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