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3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3

Day 13 第十三章:未竟之事:為何你的團隊總是「卡住」?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三章:未竟之事:為何你的團隊總是「卡住」?

副標題:《完形經驗循環 (Gestalt Cycle of Experience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十六章,艾佛勒敏銳地覺察到一個潛藏更深的問題。儘管團隊的溝通和協作有所改善,但在推進一個關鍵功能時,卻顯得異常延宕與遲疑,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拖住他們的後腿。艾佛勒最終將這個問題,歸因於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、關於「資料庫重構」的議題。

他向團隊解釋說,這就像一個在後台持續消耗CPU的殭屍進程,讓整個系統的性能大打折扣。為了讓團隊理解這種「卡住」的狀態是如何發生的,艾佛勒在這裡,運用了我們在第七章初次接觸過的完形理論中,一個更核心、更動態的模型——完形經驗循環 (The Gestalt Cycle of Experience)

理論溯源:經驗的浪潮

弗里茨·波爾斯 (Fritz Perls) 和他的同事們認為,人類的生命,就是由一個又一個「經驗」的循環所構成的。每一個健康的經驗,都像一道從海平面升起的、優美的波浪。它從一個微小的「感覺」開始,逐漸形成清晰的「圖形」(Gestalt),這個圖形會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(前景),而其他所有事物則暫時退居「背景」。我們動員能量,採取行動接觸這個圖形,從而滿足我們的需求。在需求被滿足後,這個圖形就會消解,重新回歸平靜的背景,我們的能量也隨之撤回,為下一個經驗的浮現做好了準備。

這個優雅的循環,波爾斯將其分為了幾個階段(不同學者對分段有細微差異,但核心思想一致):

  1. 感覺 (Sensation): 身體或環境中出現一個模糊的、未分化的刺激。比如,你感覺喉嚨有點乾。

  2. 覺察 (Awareness): 你意識到並命名了這個感覺:「哦,我渴了。」「口渴」這個圖形,從模糊的背景中浮現出來。

  3. 動員/興奮 (Mobilization/Excitement): 你開始匯集能量,準備採取行動。你開始想:「我該去哪裡找水喝?」

  4. 行動 (Action): 你站起身,走向飲水機,拿起杯子。

  5. 接觸 (Contact): 你將水喝下。你的嘴唇和喉嚨,與「水」這個目標對象發生了實質性的接觸。

  6. 整合/滿足 (Integration/Satisfaction): 口渴的需求被滿足了,你感到一陣滿足。這個經驗完成了。

  7. 撤退 (Withdrawal): 「口渴」這個圖形,不再是你關注的焦點,它重新消融到背景中。你的注意力可以自由地轉向下一件事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這個模型的關鍵,在於「中斷 (Interruption)」。如果這個經驗的浪潮,在任何一個階段被卡住或中斷,這個經驗就無法完成。它就會變成一個「未竟之事 (Unfinished Business)」。

  • 什麼是「未竟之事」? 它是指那些被壓抑的、未被充分體驗和表達的情感或需求。比如,一次未曾表達的感謝、一場本該發作卻被壓抑的憤怒、一個未能實現的夢想。

  • 「未竟之事」的代價: 這些未完成的經驗,並不會消失。它們會像幽靈一樣,盤踞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不斷地尋求被「完成」。它們會僵化我們的行為模式,並在不相關的場景中,以扭曲的方式反覆上演。最重要的是,它們會持續地、大量地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,讓我們無法將全部的注意力,投入到當下的生活中。

  • 組織中的「未竟之事」: 組織同樣會累積大量的「未竟之事」。比如:

    • 一個被草草擱置的、充滿爭議的專案。

    • 一次不公正的裁員後,從未被處理的集體情緒。

    • 一個長期許諾要解決,卻總被推遲的技術債。

    • 團隊之間一次激烈衝突後,未曾進行的和解。

這些組織層面的「未竟之事」,會像磁鐵一樣,吸附住團隊的能量,讓團隊在面對新任務時,顯得猶豫、乏力、甚至下意識地進行逃避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十六章,對「經驗循環」理論的應用如下:

  1. 準確地識別「卡點」: 他敏銳地發現,團隊並不是卡在「感覺」或「覺察」階段(他們都知道資料庫是個大問題),也不是卡在「動員」階段(他們開了很多會討論)。團隊是被精準地卡在了從「動員」到「行動」的那個關口。他們一次次地積蓄能量,又一次次地在中途洩氣。

  2. 將其命名為「未竟之事」: 他用「未竟之事」這個術語,來命名團隊的困境。這個命名本身,就具有療癒的力量。它告訴團隊,你們現在的「拖延」和「乏力」,不是因為你們「懶惰」或「能力不行」,而是因為你們被一個未完成的、消耗巨大能量的歷史遺留問題給困住了。這是一種去個人化、去評判化的歸因,極大地減輕了團隊的負罪感。

  3. 解釋其「能量消耗」的後果: 他用了「殭屍進程」這個工程師能秒懂的比喻,來解釋「未竟之事」是如何在後台消耗團隊能量的。他幫助團隊理解,他們在當前功能開發上的「逃避行為」,與那個巨大的「未竟之事」之間的內在聯繫。

  4. 讓「接觸」痛苦成為可能: 他在回顧會上,安全地引導團隊,去「接觸」自己被卡住的痛苦現實。當大衛說出「我累了」的時候,這個被壓抑已久的情感,終於有了一個被聽見和被承認的機會。這個「接觸」,是經驗循環得以重新流動的第一步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當你感覺團隊或個人「鬼打牆」一般地重複某種無效模式時,可以試著用「未竟之事」的視角來思考。

  • 練習一:「團隊的未竟之事」清單: 在一次團隊建設活動中,可以匿名地讓大家寫下:「在我們團隊的歷史中,你覺得有哪些事,是讓你感覺『還沒完』、或者留有遺憾的?」將這些清單收集起來,看看是否有一些共同的主題浮現。

  • 練習二:完成一個「微型循環」: 選擇一件你個人一直想做,但拖延很久的小事(比如整理一次桌面、給一位很久沒聯繫的朋友打個電話)。有意識地去體驗從「動員」到「行動」,再到「接觸」和「滿足」的完整過程。感受一下,當這件「未竟之事」被完成後,你的內心是否感覺到一股能量被釋放出來了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的職業生涯中,是否存在一件對你影響深遠的「未竟之事」?它是如何在你後續的工作中,不自覺地影響你的行為或決策的?

上一篇
Day 12 第十二章:當壓力來襲:你的團隊為何會「集體降智」?
下一篇
Day 14 第十四章:答案在對話中:從「辯論」到「共同創造」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17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