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4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4

Day 14 第十四章:答案在對話中:從「辯論」到「共同創造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四章:答案在對話中:從「辯論」到「共同創造」

副標題:《對話式組織發展 (Dialogic OD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十七章,艾佛勒為團隊引入了一種全新的「探索式代碼審查」(Exploratory Code Review) 模式。他徹底顛覆了傳統Code Review那種尋找錯誤、充滿評判的「審查」氛圍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個以「提問」、「理解」和「共同學習」為核心的對話場域。

在那場會議中,資淺工程師小傑的方案,與資深工程師大衛的經驗,不再是相互對抗的觀點,而是在高質量的對話中,相互碰撞、融合,最終共同生成了一個比兩者原有方案都更優越的解決方案。這個過程,正是對我們之前提到的「診斷式OD」的一種重要補充和發展——對話式組織發展 (Dialogic OD) 的精髓體現。

理論溯源:從「診斷」到「對話」的轉變

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,一些組織發展的學者和實踐者,如格維斯·布什 (Gervase Bushe) 和 羅伯特·馬夏克 (Robert Marshak),開始反思傳統診斷式OD的局限性。

他們認為,傳統的「診斷-干預」模型,潛在的假設是:組織像一台可以被客觀分析和修復的「機器」,而顧問是那個能找出問題所在的「專家」。但在一個日益複雜、快速變化的世界裡,這種假設變得越來越脆弱。

他們從「社會建構論 (Social Constructionism)」等後現代哲學思想中汲取靈感,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:

  • 組織的「現實」,不是一個客觀存在,而是在人們持續的對話和互動中,被「共同建構」出來的。 換句話說,是我們談論事物的方式,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。

  • 因此,改變一個組織最有效的方式,不是去「改變」它的結構或流程,而是去「改變」組織成員之間的「對話模式」

  • 對話本身,就是一種最強大的干預。 當你改變了人們對話的品質、參與者和主題時,新的意義、新的關係和新的可能性就會自然而然地「湧現」出來,從而帶來組織的轉變。

這就誕生了「對話式組織發展」(Dialogic OD) 這個新的流派。它與診斷式OD並非對立,而是相輔相成。診斷式OD更關注「解決已知的問題」,而對話式OD更關注「生成新的可能性」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對話式OD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工具,而是一種變革的心態 (Mindset) 和一系列基於對話的大規模群體干預方法

其核心信念包括:

  • 答案在系統之內: 與行動研究類似,它堅信解決問題的智慧,蘊含在組織成員的集體經驗之中,而不是在外部專家腦中。

  • 從「問題為中心」到「可能性為中心」: 傳統方法常常聚焦於「我們有什麼問題?」,而對話式OD更喜歡問「我們渴望的未來是什麼樣的?」、「我們過去最成功的經驗是什麼?」(如「欣賞式探詢」(Appreciative Inquiry)方法)。它相信,對「可能性」的探討,比對「問題」的分析,更能激發人們的能量和創造力。

  • 湧現優於規劃: 它不追求制定一份詳盡的、自上而下的變革藍圖。它相信,只要創造出合適的「容器」,讓足夠多元的聲音進行高質量的對話,具有湧現性的、出乎意料的、真正創新的解決方案,就會自然產生。

  • 改變對話,就是改變一切: 改變一個組織,可以從改變一場會議開始。改變會議的參與者(邀請更多元的人)、改變會議的提問(從評判性問題到探索性問題)、改變會議的空間佈局(從演講式到圍圈式),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。

常見的對話式OD方法包括:開放空間技術 (Open Space Technology)、世界咖啡館 (World Café)、未來探索會議 (Future Search) 等,它們都是旨在讓大規模的群體,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高效、自主、生成性的對話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《綠洲計畫》中,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對話式OD的精神。

  1. 「探索式代碼審查」的設計: 第十七章是其最集中的體現。他將Code Review的目標,從「找出錯誤」(診斷式),徹底轉變為「共同學習」(對話式)。他設計的提問原則(「我很好奇…」、「你當時是怎麼考慮的?」),就是典型的生成性提問,旨在引發思考和探討,而非給出結論

  2. 全員大會的對話設計: 在第六章的「綠洲計畫」啟動會上,他讓所有人參與,用便利貼共同構建「問題之牆」。這個過程,本身就是一次大規模的集體對話,讓團隊共同「看見」和「命名」了他們的現實。

  3. 對「故事」的重視: 他反覆地請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「故事」。因為故事是承載意義和情感的最佳載體。當不同的故事在一個安全的容器裡被分享和聆聽時,新的、共有的團隊敘事就有可能被建構出來。

  4. 相信「湧現」的力量: 他從未給團隊預設一個完美的未來。他相信,只要團隊學會了如何進行高質量的對話,他們自己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。在第三十章,團隊能夠自主地應對新的危機,正是這種「湧現」能力的最佳證明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可以在日常會議中,注入更多「對話式」的精神。

  • 練習一:「強力問題」(Powerful Questions) 的設計: 在下一次會議開始前,花五分鐘思考一下:我今天想引發的,是怎樣的對話?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我應該問一個什麼樣的「強力問題」?一個好的強力問題,通常是開放式的、引發反思的、且沒有簡單答案的。例如,將「我們這個季度的KPI達成了嗎?」換成「回顧這個季度,最讓我們感到驕傲的一件事是什麼?」。

  • 練習二:「圍個圈吧」: 嘗試改變一下會議室的桌椅佈局。把傳統的、帶有權力意味的長方形會議桌,換成一個所有人都面向彼此的圓圈。你會驚訝地發現,僅僅是這個小小的物理改變,就能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發言意願和對話的品質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的團隊中,會議更多的是一種「資訊佈達」和「辯論」的場合,還是一種「共同思考」和「生成新想法」的場合?你認為,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別?

上一篇
Day 13 第十三章:未竟之事:為何你的團隊總是「卡住」?
下一篇
Day 15 第十五章:畫出問題的循環:如何找到真正的「槓桿點」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17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