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5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5

Day 15 第十五章:畫出問題的循環:如何找到真正的「槓桿點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五章:畫出問題的循環:如何找到真正的「槓桿點」

副標題:《系統思考 (System Thinking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十八章,當團隊決心要向「技術債」這個頑疾開戰時,艾佛勒並沒有讓他們立刻投入到行動中。他組織了一場特別的工作坊,引導團隊成員們,用便利貼和白板筆,一步步地將那個看似無解的問題,繪製成了一幅清晰的、由各種變數和因果箭頭構成的循環圖——那幅震撼人心的「技術債的死亡螺旋」。

當這幅圖完成時,團隊成員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「看見」了自己是如何被困在一個不斷自我加強的惡性循環之中。他們也因此找到了打破這個宿命循環的真正「高槓桿點」。艾佛勒在這裡所使用的,正是我們在第一章「系統理論」基礎上,一個更具實踐性的、可視化的分析工具——系統思考 (System Thinking)

理論溯源:從「第五項修煉」到組織學習

如果說「系統理論」是世界觀和哲學基礎,那麼「系統思考」就是將這個世界觀付諸實踐的方法論和工具箱。將系統思考在管理學領域發揚光大的,當屬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彼得·聖吉 (Peter Senge)

在他1990年出版的、影響了幾代管理者的巨著**《第五項修煉: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》**中,聖吉將「系統思考」譽為「第五項修煉」,是其他所有修煉(自我超越、改善心智模式、建立共同願景、團隊學習)的基石和整合者。

聖吉和他的同事們,發展出了一套用來描繪和分析複雜系統動態的語言和工具,其中最核心的,就是我們在故事中看到的「系統循環圖 (Causal Loop Diagram)」。他認為,人類之所以常常做出短視和產生副作用的決策,是因為我們習慣於「線性思維」(A導致B),而忽略了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「循環回饋」(Feedback Loops)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系統思考的核心,是學會識別和理解兩種基本的「循環回饋」結構:

  • 1. 增強迴路 (Reinforcing Loop):

    • 作用: 它會讓系統的某個趨勢,像滾雪球一樣,不斷地自我加強,產生指數級的增長或衰退。

    • 例子:

      • 良性循環: 產品口碑越好 → 吸引的用戶越多 → 產生的利潤越多 → 投入更多資源改善產品 → 產品口碑變得更好…

      • 惡性循環: 正如故事中的「技術債死亡螺旋」。壓力越大 → 越走捷徑 → Bug越多 → 壓力變得更大…

    • 識別信號: 當你聽到「越多…就越…」或「越少…就越…」的句式時,背後很可能就是一個增強迴路。

  • 2. 平衡迴路 (Balancing Loop):

    • 作用: 它會試圖將系統維持在一個「目標」狀態附近,任何偏離目標的行為,都會引發一個反向的作用力,將其拉回平衡。它本身是尋求穩定的。

    • 例子:

      • 人體體溫調節: 當你體溫過高時,身體會出汗(反向作用力)來降溫,使其回到37度的目標。

      • 人員招聘: 當工作量(現狀)超出團隊負荷(目標)時,管理者會啟動招聘(反向作用力),來補充人手,以達成平衡。

    • 識別信號: 當你看到系統的行為,似乎總是在圍繞某個「目標」上下波動時,背後很可能就是一個平衡迴路在起作用。

「系統基模」(System Archetypes):
聖吉等人還發現,許多看似無關的複雜問題,其背後的系統結構,往往是一些反覆出現的、典型的「故事模型」,他們稱之為「系統基模」。比如:

  • 「飲鴆止渴」(Fixes that Fail): 為了解決一個症狀而採取的短期「解藥」,卻在長期引發了更嚴重的副作用,導致對這個「解藥」的依賴越來越深。

  • 「成長上限」(Limits to Growth): 一個增強迴路在初期帶來了快速增長,但逐漸觸及了一個被忽略的平衡迴路(如市場飽和、產能不足),導致增長放緩甚至停滯。

  • 「富者愈富」(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): 資源被不成比例地分配給了那個已經表現得「成功」的選項,導致其他有潛力的選項因缺乏資源而枯萎,最終強化了最初的成功者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第十八章是系統思考的應用。

  1. 從「共創」開始,而非「灌輸」: 艾佛勒沒有自己畫好一張完美的循環圖,然後展示給團隊。他讓團隊成員,用自己的語言,從一個最核心的變數「Bug數量」開始,一步步地、共同地「推導」出整個惡性循環。這個共創的過程,遠比結果本身更重要。它讓團隊對這個結構產生了深刻的「所有權感」。

  2. 視覺化的震撼力: 他將這個看不見的、存在於大家抱怨中的「死亡螺旋」,變成了一張掛在牆上、看得見的、無法迴避的「地圖」。這種視覺化的衝擊力,是任何語言都無法比擬的。它讓團隊從「感覺到問題」,躍升到「看懂了結構」。

  3. 引導尋找「高槓桿點」: 在團隊看懂結構後,艾佛勒立刻提出了那個價值百萬的問題:「我們該怎麼打破這個循環?」他引導團隊的視線,從那些最顯眼但效果最差的「症狀解」(如投入更多人修Bug),轉向那些能「四兩撥千斤」的、根本性的「結構解」(如引入自動化測試、與管理層對話),也就是所謂的「高槓桿點」。

  4. 賦予團隊一種「語言」: 這次工作坊之後,「增強迴路」、「平衡迴路」、「槓桿點」這些詞,很可能會成為團隊的日常用語。艾佛勒不僅帶領他們解決了一個問題,更是賦予了他們一套強大的、可以持續使用的分析語言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系統思考的工具看起來複雜,但你可以從最簡單的練習開始。

  • 練習一:「畫出你的迴路」: 選擇一個你個人生活中反覆出現的困擾(比如「總是拖延」、「減肥失敗」)。拿出一張紙,把它寫在中間。然後問自己:「是什麼導致了我的拖延?」「拖延又給我帶來了什麼後果(短期和長期)?」試著用箭頭和變數,畫出屬於你自己的「拖延迴路」。看看你能否從中找到打破它的槓桿點。

  • 練習二:「尋找系統基模」: 聽聽你團隊的日常抱怨。當你聽到「我們每次想解決A問題,結果B問題就更嚴重了」時,這可能就是「飲鴆止渴」。當你聽到「我們部門的資源總是比不過那個明星部門」時,這可能就是「富者愈富」。學會用系統基模來命名你看到的現象,能幫助你看得更清楚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「飲鴆止渴」的系統基模,在你的組織中,最典型的體現是什麼?那個短期的「解藥」是什麼?它又引發了怎樣意想不到的、長期的副作用?

上一篇
Day 14 第十四章:答案在對話中:從「辯論」到「共同創造」
下一篇
Day 16 第十六章:劃清你的界線:好籬笆造就好鄰居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17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