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9
1

某次,你被指派進一個產品團隊,半個月前你做完市場分析與用戶研究,現在,好不容易寫完了一份厚厚的 PRD,覺得終於可以鬆口氣。沒想到二週後:

  • 用戶研究回饋:「這功能其實不重要。」
  • 數據團隊提出:「轉化率不好,流程要調整。」
  • 競品突然上線新功能,老闆立刻喊:「我們也要跟上!」

於是,剛整理好的 PRD 還來不及存好檔,就已經過期。

這,就是產品型案子裡的日常。

專案型 PRD 像地震,能量釋放時就是一場爆改;
產品型 PRD 則像川流不息的河,永遠在流卻永遠沒有盡頭。

為什麼產品型 PRD 永遠寫不完

專案型案子追求的是交付,產品型則是經營。既然是經營,那就意味著「不會有終點」,PRD 也不會有「最終版」。

驅動這種持續變動的來源主要有四種:

  1. 使用者回饋:客服記錄、問卷調查、訪談結果,每一筆都可能帶來新需求。
  2. 數據驗證:A/B 測試或行銷漏斗,顯示設計不佳或流程卡住,就要立刻改。
  3. 競品動態:競爭對手推出新功能,不跟進就可能被市場淘汰。
  4. 策略調整:公司優先級或商業模式改變,PRD 必須跟著轉向。

和專案型不同的是,專案型的改動像爆炸,一次就能顛覆整份文件;產品型的改動則是無窮無盡的小修小補。它不會讓你一夜之間重寫 400 頁,但會讓你永遠寫不完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2/20105528J5c3KzXhhx.png

產品型 PRD 的典型困境

這樣的持續迭代,帶來不少麻煩。

首先,文件快速過時。需求一更新,文件就落後。久而久之,大家乾脆不再看 PRD,而是憑口耳相傳來工作。

再來,資訊孤島。客服手上有用戶痛點報告,數據團隊有實驗數據,業務部有市場簡報。但這些東西 都沒有關聯到 PRD,最後各走各的想法。結果就是產品策略一條,開發方向一條,設計靈感又是一條,越走越散。

第三,決策碎片化。每個 sprint 都會有小調整,但缺乏系統性追溯。半年後回顧時,沒有人記得「為什麼要做這個功能」,只剩下 Jira ticket 的殘影。

第四,維護意願低。產品型 PRD 並不是交付物,不像專案型那樣「交出去就結案」。因此在優先級排序裡,它常常排在最後。PM 自己都覺得,「反正大家都有共識,幹嘛還要更新文件?」

最後,還有一個隱性的問題:角色視角差異。

  • PM 想要的是完整的背景脈絡
  • 工程師只想要明確的 acceptance criteria
  • 設計師需要了解業務處理流程,但不想看技術細節
  • 老闆只想知道方向是否符合策略

結果就是:同一份 PRD,沒有一個人覺得有寫到位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2/20105528gmauRpxEgi.png

專案型 vs 產品型 PRD:差異一覽

特徵 專案型 PRD 產品型 PRD
核心目標 確保交付,明確定義一次性的需求 持續經營,反映長期演進的方向
變動來源 業主需求未定、多頭馬車、外部條件(法規/商業談判) 使用者回饋、數據驗證、競品動態、策略調整
變動特徵 大幅度爆改,版本可能瞬間跳躍或「回到上一版」 小幅持續迭代,沒有「最終版」
主要困境 版本地獄、文件快速過期 文件過時、資訊孤島、決策碎片化
文件文化 傾向追求一次到位,常寫成厚文件 文件維護優先度低,常淪為附屬品,沒人想寫

產品型的 PRD 應該視為「產品的迭代百科」

如果專案型 PRD 要像 Google Maps,幫團隊在變動中導航;那產品型 PRD 就該更像 Wikipedia,一份隨時更新的「產品百科」。

這代表了幾件事需滿足:

  1. 框架清晰,細節隨時更新

    文件的重點不是寫得多,而是清楚定義「問題、目標、驗收標準」。細節則要能夠快速演進,隨時補上或修改。

  2. 避免變成孤立檔案

    客服紀錄、問卷結果、數據分析,都應該能連結或整合到 PRD,避免變成孤立檔案。

  3. 與 Roadmap 或 OKR 對齊

    PRD 不能只是一份需求清單,而要和公司策略保持一致,確保每一項需求都能對應到長期方向。

  4. 版本追溯機制

    不要再有「Final」檔案。PRD 應該是小幅度的迭代,像 Wikipedia 的修訂紀錄一樣。

    唯一會有 Final 的時刻,就是產品 EOL 或被併購的那天(謝天謝地,謝買家)。

  5. 敏捷共存思維

    很多人會說:「有 Jira ticket 就夠了,還要 PRD 幹嘛?」

    事實上,PRD 和 Jira 並不衝突。

    • Jira 是「執行單位」,記錄要做的事。
    • PRD 是「背景知識庫」,記錄為什麼要做。

    兩者互補,才能讓團隊在敏捷開發中不失去方向。

實戰小技巧

  1. Notion 等非線性流式的文件工具

傳統 Word 或 Google Doc 比較偏線性流,從上到下,文件一長就變成沒人想看的黑洞。

用 Notion 這類工具,PRD 可以拆解成模組化的頁面,透過超連結形成「網狀結構」。

例如競品追蹤、法規更新(尤其在金融業)可以當補充頁面,不干擾核心需求,卻隨時可查。

  1. Release Note 控版本

別再依賴 Final_v2Final_last 這種檔名了,為團隊定義好版本遞進規則。另外,一定要在每次版本釋出時,順手在 release note 裡記錄需求的增減或修改。

這樣一來,PRD 的演進能與產品歷程同步,版本追溯更自然。

  1. Notebook LM:整合觀點 + QA chat

產品型 PRD 的最大挑戰之一,就是跨部門資訊分散。

Notebook LM 的好處是能把客服報告、數據分析、業務簡報整合起來,輸出觀點與歸納想法,幫助 PM 將不同角度關聯到 PRD,避免「各走各的想法」。

更進一步,它還能建立 Q&A chat。PM 把 PRD 與關聯文件丟進去後,生成一個聊天介面,分享給團隊。如此一來,工程師或設計師如果有疑問,不需要再來回追問 PM,而是能在 chat 裡直接詢問,得到和 PRD 相關的答案。

也就是說,PRD 從靜態文件,變成了一個「能對話的 Chat 知識庫」。

  1. 定期文件健檢

最少每月也要回顧一次 PRD,檢查它是否仍然反映最新的產品策略。這不只是修改文件而已,更像是在透過做這件事的同時,好好審視:我們是不是還走在正確的路上?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2/20105528QiUEsrp3zL.png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2/201055282wiwUdzhOs.png

總結

專案型 PRD 要像 Google Maps,隨時更新路況,幫你導航。

產品型 PRD 則要像 Wikipedia — 永遠「在路上」,沒有 Final 版。

好吧,還是有例外,唯一會到 Final 版的時候,就是在產品 EOL (End of Life,產品生命週期結束),或被收購,大家財富自由的那天 (灑花~


上一篇
Day8. PRD 版本比女友的心變得還要快:專案型需求為什麼永遠改到最後一刻?
系列文
重構工作流-在 AI 的夾擊下,泛 PM 職能應該如何生存並且持續提升管理力9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