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1
1

PRD 文件寫完,不代表挑戰就結束

在 <PRD 版本比女友的心變得還要快:專案型需求為什麼永遠改到最後一刻> 裡,我們談到 PM 在文件上的困境:太厚、太散、版本地獄。那一篇,我們討論了如何把文件依循奧卡母剃刀原則,寫得更「短、清楚、聚焦」。

可是,文件寫清楚,挑戰就結束了嗎?

我們很多人心裡可能都這樣以為:

「我文件已經寫到這麼完整,理論上任何人只要照著讀,就應該能理解吧?」

結果實際一跑到各種會議現場,你才發現:文件交出去了,問題卻才剛開始。因為文件要被「拿出去講」的時候,才會遇到另一個坑。

同一份文件,三種抱怨

來回憶這些每個 PM 們都熟悉到不行的場景…

你熬夜寫了 60 頁文件,拿去給老闆過目,他只翻了兩頁就皺眉:

「太厚了,我沒時間看完。」

於是你硬著頭皮刪到只剩 10 頁,拿去和工程師討論。工程師開口第一句:

「技術細節呢?這樣根本沒法做。」

最後,你帶著這份經過二次精心調整過的簡報去見客戶。客戶安靜聽完,淡淡來一句:

「嗯… 所以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

同一份內容,三個場合,三種抱怨。

你明明很努力,卻依然被嫌棄 QQ

更糟的是,有時候這還不只是被嫌棄而已,而是整個現場大翻車:

  • 老闆臨時 Cue 你問「這件事影響 KPI 多大?」你翻半天文件卻找不到數字。
  • 工程師會後跟你抱怨:「你說的需求跟文件寫的完全不一樣。」
  • 客戶聽到最後,直接說:「不好意思,我還是不太清楚為什麼要跟你們合作。」

這些時候,都會讓 PM 有一種白忙一場的挫敗感。

文件是企劃,簡報是轉譯

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?因為很多人會把「文件」和「簡報」混為一談,覺得那都只是同一個資訊的不同包裝而已。

其實,兩者的任務完全不同:

  • 文件的角色是在「企劃層 」→ 確保資訊正確,紀錄完整脈絡。
  • 簡報的角色是在「表達層」 → 根據不同角色,強調不同重點。(就像貼心的侍酒師,會依據他觀察到客人的需求上不同的酒)

不同角色在意的下一題,完全不一樣:

  • 老闆:這件事會怎麼影響營收?要不要改策略?
  • 工程師:要怎麼做?技術成本是多少?
  • 客戶:我的痛點能不能解決?
  • 設計師:這個功能會不會影響使用流程?需要額外的使用者研究嗎?
  • 法務:這個做法會不會踩到法規?合約要不要修改?

如果我們只是把文件照本宣科,等於完全沒有回答他們想了解的「下一題」。聽的人當然會覺得:「這麼多資料,都不是我要的答案」。

這就好比生病了去看醫生,頭痛想拿藥吃,結果醫生很認真地給了你〈頭痛的病理機制及應對〉一書。你應該會白眼翻到後腦勺吧?

是的沒錯,這些資訊雖然正確,但一點幫助也沒有,因為我們想要的是處方,一個能解決我現在痛點的東西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4/20105528XkF4Zkzyeq.png

一份文件遇神殺神,所向無敵?

那為什麼很多 PM 還是習慣「一份文件打天下」呢?答案很簡單又簡單粗暴……

因為時間不夠啊啊啊!!!

PM 的日常就是被無數緊急任務和突發狀況壓著走:需求要align、專案要追進度、大大小小會議要主持、RD 突然給你 Surprise、新來的設計師太菜又出包 … 等等不勝枚舉。最後只夠時間做一份「萬用版本」,然後,你只能帶著它到處衝、到處頂著用。

這種做法,基本上就是拿把瑞式刀,遇神殺神、遇佛殺佛:

  • 老闆要你講決策重點,你就從 30 頁裡硬挑三個 KPI。
  • 工程師要你講細節,你只好現場口頭補充。
  • 客戶要你講價值主張,你臨時隨機應變,靠「小聰明」來湊。

短期看起來這個 PM 很能「撐場面」,但長期會出現兩個致命問題:

  • 高度依賴 PM 本人 → 你太忙、狀態不好,甚至你休假交接時,代理人拿著同一份文件也無法復製你講的效果。
  • 無法投其所好 → 同一份文件放到不同場合,總有人會嫌棄。

於是,PM 慢慢被逼成了「機智翻譯機」。整天疲於奔命,最後自己都混淆了各種腦袋中的版本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4/20105528ACyjfi3zPy.png

為什麼我們常常忘了追問?

既然這件事如此重要,那為什麼我們常常忘了替受眾著想?

原因有三:

  1. 資訊過載:文件寫到最後,PM 已經陷在細節裡,很難再抽身去想別人想知道什麼。
  2. 時間壓力:一份文件、三個場合,沒時間各自準備版本,只能拿一份去硬撐。
  3. 錯誤期待:我們以為「寫完整」就代表「能被理解」,但事實上,資訊的「被接收」和「被消化」是兩回事。

所以,追問並不是 PM 的本能,而是需要刻意練習的。

追問對方想知道的下一題,才是表達力的核心

這裡的心法很簡單,但非常關鍵:「先替對方追問下一題」

  • 你交給老闆的,不是完整的專案紀錄,而是他做決策需要的重點。下一題應該是:「這會怎麼影響營收或 KPI?」
  • 你交給工程師的,不是簡報,而是他能執行的規格。下一題應該是:「要怎麼做、怎麼驗收?」
  • 你交給客戶的,不是 PRD,而是能讓他買單的故事。下一題應該是:「這怎麼解決我的痛點?」
  • 甚至你交給設計師的,也不是派工單,而是「使用者是誰?它會怎麼影響原本UX?有沒有什麼限制式不能讓我「太發揮創意」?」

如果你沒有替對方追問這些下一題,文件就永遠會被嫌棄。因為那不是他需要的答案。

真正的表達力,不是靠多有自信、PPT 多酷炫、話術多高明,而是能不能把同一份內容轉譯成「對方最需要的答案」。

小結:區分清楚企劃層與表達層

所以,到底為什麼用心寫的完整的文件總是被嫌棄?因為我們常常只顧著把文件寫得完整,卻忘了不同角色的需求不同。

  • 文件是企劃層的事,用來保存事實。
  • 簡報是表達層的事,用來轉譯、回答不同利害關系人想知道的事。
  • 表達力的基礎,就是先替對方追問下一題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4/20105528jcQ8DtTt5e.png

下一篇我預計要來討論實際改良後的工作流,應該要長什麼樣?我們如何只維護一份「核心文件」,就能透過 AI 的幫助,快速長出三個不同版本,好對應不同的角色,例如像是老闆、工程師、客戶這些利害關係人。明天見!


上一篇
Day10. PRD 進化術:打造活規格的文件工作流,擺脫版本地獄與資訊孤島
系列文
重構工作流-在 AI 的夾擊下,泛 PM 職能應該如何生存並且持續提升管理力11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