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<PRD 版本比女友的心變得還要快:專案型需求為什麼永遠改到最後一刻> 裡,我們談到 PM 在文件上的困境:太厚、太散、版本地獄。那一篇,我們討論了如何把文件依循奧卡母剃刀原則,寫得更「短、清楚、聚焦」。
可是,文件寫清楚,挑戰就結束了嗎?
我們很多人心裡可能都這樣以為:
「我文件已經寫到這麼完整,理論上任何人只要照著讀,就應該能理解吧?」
結果實際一跑到各種會議現場,你才發現:文件交出去了,問題卻才剛開始。因為文件要被「拿出去講」的時候,才會遇到另一個坑。
來回憶這些每個 PM 們都熟悉到不行的場景…
你熬夜寫了 60 頁文件,拿去給老闆過目,他只翻了兩頁就皺眉:
「太厚了,我沒時間看完。」
於是你硬著頭皮刪到只剩 10 頁,拿去和工程師討論。工程師開口第一句:
「技術細節呢?這樣根本沒法做。」
最後,你帶著這份經過二次精心調整過的簡報去見客戶。客戶安靜聽完,淡淡來一句:
「嗯… 所以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
同一份內容,三個場合,三種抱怨。
你明明很努力,卻依然被嫌棄 QQ
更糟的是,有時候這還不只是被嫌棄而已,而是整個現場大翻車:
這些時候,都會讓 PM 有一種白忙一場的挫敗感。
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?因為很多人會把「文件」和「簡報」混為一談,覺得那都只是同一個資訊的不同包裝而已。
其實,兩者的任務完全不同:
不同角色在意的下一題,完全不一樣:
如果我們只是把文件照本宣科,等於完全沒有回答他們想了解的「下一題」。聽的人當然會覺得:「這麼多資料,都不是我要的答案」。
這就好比生病了去看醫生,頭痛想拿藥吃,結果醫生很認真地給了你〈頭痛的病理機制及應對〉一書。你應該會白眼翻到後腦勺吧?
是的沒錯,這些資訊雖然正確,但一點幫助也沒有,因為我們想要的是處方,一個能解決我現在痛點的東西。
那為什麼很多 PM 還是習慣「一份文件打天下」呢?答案很簡單又簡單粗暴……
因為時間不夠啊啊啊!!!
PM 的日常就是被無數緊急任務和突發狀況壓著走:需求要align、專案要追進度、大大小小會議要主持、RD 突然給你 Surprise、新來的設計師太菜又出包 … 等等不勝枚舉。最後只夠時間做一份「萬用版本」,然後,你只能帶著它到處衝、到處頂著用。
這種做法,基本上就是拿把瑞式刀,遇神殺神、遇佛殺佛:
短期看起來這個 PM 很能「撐場面」,但長期會出現兩個致命問題:
於是,PM 慢慢被逼成了「機智翻譯機」。整天疲於奔命,最後自己都混淆了各種腦袋中的版本。
既然這件事如此重要,那為什麼我們常常忘了替受眾著想?
原因有三:
所以,追問並不是 PM 的本能,而是需要刻意練習的。
這裡的心法很簡單,但非常關鍵:「先替對方追問下一題」
如果你沒有替對方追問這些下一題,文件就永遠會被嫌棄。因為那不是他需要的答案。
真正的表達力,不是靠多有自信、PPT 多酷炫、話術多高明,而是能不能把同一份內容轉譯成「對方最需要的答案」。
所以,到底為什麼用心寫的完整的文件總是被嫌棄?因為我們常常只顧著把文件寫得完整,卻忘了不同角色的需求不同。
下一篇我預計要來討論實際改良後的工作流,應該要長什麼樣?我們如何只維護一份「核心文件」,就能透過 AI 的幫助,快速長出三個不同版本,好對應不同的角色,例如像是老闆、工程師、客戶這些利害關係人。明天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