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已成功打造了一本能應對市場風浪的大師班筆記。我們現在要再次回到與客戶的深度互動中,學習一項能徹底改變我們服務品質的進階技巧:將「對話」本身,也變成可以分析的情報。
一場成功的客戶會議,在結束的當下其實才是我們工作的真正開始。最有價值的資訊,往往不是記錄在筆記本上的條列重點,而是隐藏在客戶的語氣、重複提到的詞彙,以及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情緒之中。
如果說 Gemini 是我們的「演奏家」,那麼 NotebookLM 在這裡就要扮演一位敏銳的「樂評家」。他的任務是在音樂會結束後,反覆聆聽錄音,寫下一份深入的評論,告訴我們這場演出的關鍵洞察。這個「會後分析」的流程,能幫助我們建立一個主動服務的正向循環:每一次互動,都讓我們下一次的服務更精準、更貼心。
讓我們來演練這個強大的會後工作流。
第一步:取得會議的「樂譜」—— 會議音檔或逐字稿
NotebookLM 的強大之處在於它可以直接處理我們的會議錄音檔,這讓我們的流程更加簡化。當然,如果我們需要更精確的逐字稿,也可以使用外部工具協助。
.mp3
, .m4a
),直接上傳到 NotebookLM。它會自動為我們生成逐字稿與摘要,非常適合需要快速獲取重點的場景。.txt
檔。第二步:將新情報加入客戶的樂譜庫
第三步:向你的 AI 樂評家提出三個關鍵問題
接著,我們要對這份新的逐字稿,進行三個層次的深度提問,從中挖掘出黃金般的洞察。
【實戰提問演練】
根據這份最新的會議逐字稿,請總結客戶王先生目前最主要的「三個焦慮點或痛點」。請直接引用他的原話佐證。
根據這次的對話,我(顧問)答應了客戶哪些事?或是,有哪些我應該要採取的「下一步行動」?
根據這次的對話,請幫我更新王先生的「客戶面貌(Persona)」。他的風險偏好、溝通風格、或近期的人生目標,有沒有什麼新的變化或更清晰的描述?
這不是隨機的三個問題,而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的完整分析框架。它能將一場對話從「會議記錄」,昇華為一份能驅動行動、深化關係的「客戶戰略地圖」。
今天,我們學會了如何將 NotebookLM 從一個靜態的資料庫,提升為一個動態的洞察分析引擎。
透過這套「會後分析」工作流,我們能確保每一次與客戶的寶貴接觸,都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遺忘,而是會沉澱、轉化為可行動的情報,讓我們能提供越來越主動、越來越貼心的專業服務。
今天我們學到的「會後分析」工作流,其威力遠遠不止於客戶服務。其中,第三個提問層次——更新客戶面貌——更是我們將服務「專案化」的關鍵一步。
這不僅僅是更新一份客戶檔案,更是讓我們手上的「專案」(例如我們之前打造的互動工具)變得更完整、需求更清晰的基石。
【從客戶洞察到專案優化的實務應用】
想像一下,當我們透過提問三,從與王先生的對話中發現:他對風險的態度,在談到「子女教育金」時,會從原本的「積極型」變得「極度保守」。這個看似微小的洞察,將會直接回過頭來,影響我們為他設計的「退休金缺口計算機」專案:
同樣的在任何軟體需求訪談或內部專案會議中,我們都可以套用這個模式:透過不斷更新我們對「利害關係人面貌」的理解,來反覆驗證我們的專案方向是否正確、需求是否清晰,避免開發出不符合預期的功能。這些一次次的累積,都讓每一次溝通轉化為專案成功基石的超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