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7
0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7

Day 7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通靈力與連結力的整合實踐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1. 為什麼要結合通靈力與連結力?會造成什麼效果?

通靈力連結力結合,是為了讓組織從一個被動、僵化的「機器」,轉變為一個能夠主動感知、適應並持續進化的**「生命體」**。

如果將組織比喻為一個生物:

  • 通靈力是「靈敏的五官與感知神經」:負責接收外部市場的風向、客戶的聲音、競爭者的動態,以及內部團隊的士氣與瓶頸等微弱訊號。它解決的是「知不知道」的問題。
  • 連結力是「高效的中樞神經系統」:負責將五官接收到的破碎訊號,快速、無損地傳遞到大腦,並在神經元(團隊與個人)之間建立連結,形成有意義的圖像與共識。它解決的是「理不理解」與「動不動得了」的問題。

兩者結合會帶來兩個根本性的轉變效果:

效果一:從「數據驅動」轉變為「洞察驅動」

傳統組織中,通靈力可能存在於某些部門(如市場部、數據部),但因為缺乏連結力,數據就像一座座孤島。決策往往由少數高層基於片面的報表下達指令。

結合後,數據成為對話的起點。通靈力確保了數據的即時與廣泛(What is happening?),而連結力則創造了安全的跨職能對話空間,讓不同背景的成員能共同探討數據背後的原因(Why is it happening?),最終形成可行動的集體智慧(So what should we do?)。

效果二:從「定期規劃」轉變為「策略即時演化」

傳統組織的策略像一艘笨重的大船,每年設定一次航向,難以應對突變的風浪。

結合後,組織的策略運作更像一支敏捷的衝浪艦隊。通靈力是艦隊的「雷達與聲納」,持續掃描前方狀況。連結力則是艦隊的「即時通訊系統」,確保所有船隻(團隊)能根據最新情報快速協同變換陣型,共同朝著北極星願景前進。


2. SHELF 與通靈力、連結力的關係

要實現上述效果,我們可以引入 SHELF 迴圈 作為組織學習與演化的核心引擎。

SHELF 迴圈 與 通靈力、連結力的 實踐

SHELF 是一個結構化的學習框架,它將模糊的「學習」過程,拆解為五個明確的步驟:

  • S - Sense (感知):蒐集內外部的原始訊號,並設定期望值或基準線。
  • H - Hypothesis (假設):將訊號轉化為一個可以被驗證的「如果...那麼...」的假設陳述。
  • E - Experiment (實驗):設計並執行一個最小成本、最低風險的實驗來驗證該假設。
  • L - Learn (學習):根據實驗結果與預設的成功標準,判讀假設是否成立,並將結論沉澱為可重用的洞察。
  • F - Formalize (固化):將被驗證有效的做法,轉化為組織的標準流程、SOP、產品功能或行為準則,並汰換掉無效的舊規。

通靈力與連結力的實踐,我們要分 4 個部分來對應與探討:

  1. 感知與連結

    • 對應 SHELF 的 S (Sense) 階段。這個環節是整個迴圈的起點。組織透過通靈力來「感知」訊號,並依賴連結力確保這些訊號能在內部順暢流動、被聽見、被關注。
  2. 形成洞察

    • 對應 SHELF 的 H (Hypothesis)E (Experiment) 階段。真正的洞察並非憑空猜測,而是一個被驗證的假設。團隊在「感知」到訊號後,透過集體討論形成「假設」,再設計「實驗」去驗證它。這個從假設到驗證的過程,就是洞察形成的核心。
  3. 策略演化

    • 對應 SHELF 的 L (Learn)F (Formalize) 階段。當實驗產生了「學習」成果,並證明某個策略假設是有效的,組織就必須做出選擇。將這個學習成果「固化」為正式的策略方向、資源配置或組織調整,這就是策略的「演化」。演化不是一次性的劇變,而是一次次 SHELF 迴圈迭代累積的結果。
  4. 持續學習

    • 對應完整的 SHELF 迴圈本身。持續學習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,而是驅動前三者的核心引擎。組織能夠不斷地感知、形成洞察、並讓策略演化,正是因為它在反覆實踐 SHELF 迴圈,將學習變成一種紀律和習慣。

3. 具體實踐方法

  • 建立全局的共享儀表板:將跨部門的數據資訊、關鍵指標/資訊、洞察整合在同一個儀表板上,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全局。
  • 練習「數據故事化 (Data Storytelling)」:訓練團隊不僅呈現數據,更能講出數據背後的脈絡、衝突與可能的解釋。
  • 暢通第一線回饋管道:建立專門的 Slack/Teams 頻道,讓第一線人員可以即時回報客戶的聲音與市場情報。
  • 定期舉行 1:1 與團隊回顧會議:這是感知內部團隊士氣、發掘協作瓶頸最重要的機制。
  • 走動式管理 (Gemba Walks):鼓勵主管親臨一線工作場景,直接觀察和感受團隊的真實運作狀況。
  • 採用季度「戰略主題 (Strategic Theme)」:用更靈活的季度主題式 OKR,取代僵化的年度KPI,讓團隊能根據市場變化,每季校準一次大方向。
  • 推行「假設驅動的投資」:將大型專案視為一系列待驗證的假設,資源也分階段投入,每個階段都以驗證特定假設為目標。
  • 將 A/B 測試或概念驗證 (PoC) 標準化:針對所有重要的新功能或新想法,都要求進行小範圍測試,用數據驗證後再決定是否擴大投入。
  • 建立組織的「學習知識庫 (Learnings Library)」:將每次實驗、每次專案的學習成果記錄下來,使其成為公司可傳承、可查閱的共享資產。

4. 結論:從敏捷執行到自我演化的躍升

總結來說,通靈力(Sensibility)連結力(Connectivity)如同敏捷組織的雙螺旋,兩者缺一不可。通靈力是組織的「眼睛」與「耳朵」,確保它能看見真相、聽見炮火;而連結力則是組織的「神經」與「血脈」,確保這些感知能夠轉化為全身協同的行動。

若僅有通靈力而缺乏連結力,組織將會充滿「聰明的孤島」——各部門都掌握了寶貴的資訊,卻無法匯集成集體智慧,最終導致內耗與決策癱瘓。反之,若僅有連結力而缺乏通靈力,團隊雖然溝通順暢、氣氛融洽,卻可能因為與外部現實脫節,而陷入「高效地做著錯誤之事」的困境,在自我感覺良好中錯失機會。

SHELF 迴圈,則為這兩股力量的結合提供了一套具體、嚴謹的**「作業系統」。它將組織的學習從一種偶然的、隨機的行為,提升為一種有紀律、可重複的核心能力**。它確保了每一次的感知都能觸發有效的思考,每一次的思考都能導向務實的行動,而每一次的行動都能沉澱為組織進化的養分。

因此,將這兩力一體,並以 SHELF 迴圈驅動,不僅僅是導入一套新的流程或工具,更是一場深刻的組織心態轉變:從追求完美的「年度計畫」,轉向擁抱不確定性的「持續演化」;從依賴少數英雄的「權威決策」,轉向仰賴集體智慧的「洞察驅動」。

這不僅是讓組織變得「更快」的方法,更是讓組織在未來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,獲得持續生存與繁榮的**「免疫力」與「進化力」**,實現從「敏捷執行」到「自我演化」的真正躍升。


上一篇
Day 6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通靈力與行動力的正向循環
下一篇
Day 8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覺知力與通靈力,一致性是敏捷組織的真實策略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9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