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on:黛西黛西,為了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,我們團隊最近導入了敏捷的 Scrum,但同事們反應每天的站會都像在做無聊的進度報告,感覺大家很疲憊,而且每次排任務都搞得像打仗一樣,好混亂啊!
和黛西一起回到現場~
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的場景?團隊花了數月時間, meticulously 地規劃、設計、開發一個「完美」的產品。所有的文件都鉅細靡遺,每一個步驟都照著甘特圖前進。但就在產品即將上線時,市場風向突然變了,競爭對手推出了一個更貼近用戶當下需求的功能,而我們的產品還在開發的路上,動彈不得。
這種傳統「瀑布式」開發一層層推進的方式,在過去需求明確、環境穩定的時代或許管用。但在今日這個需求快速變動、未來難以預測的市場,這種作法就像一艘笨重的巨輪,轉向困難,很容易錯失良機。
這時候,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擁抱變化的能力,而「敏捷 (Agile)」正是為此而生的開發哲學。他能夠協助我們去應對:市場變動快速,難以預測未來趨勢 的痛苦。
面臨市場快速變化的窘境!這也讓許多產品經理和開發團隊,開始轉向「敏捷」。敏捷不只是一種方法論,更是一種**「心態 (Mindset)」** 。敏捷精神強調:快速迭代、擁抱變化、持續交付、頻繁回饋、以、團隊協作及產出有價值的產品。
然而,當我們真正開始實踐敏捷時,常常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。
相信許多敏捷實踐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。今天我我們將一起探討敏捷,並一起來看看幾個敏捷常見框架,讓我們一起在 AI 的潮流下,發展屬於我們高度敏捷精神的 AI 工作流!
敏捷精神:擁抱變化,持續交付價值
敏捷並不是單指一種方法,它更像是一種思維模式 (Agile Mindset)。它的核心精神,可以從 2001 年發表的《敏捷宣言》中窺見一二。
敏捷的四大價值觀:
簡單來說,敏捷鼓勵我們**透過短週期的迭代與增量交付,及早將有價值的產品交到用戶手中,並根據市場回饋快速調整方向。**它不是要我們完全拋棄計畫或文件,而是將重心放在能創造價值的「人」與「可用的產品」上。
敏捷實踐框架 (一):Scrum
Scrum 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敏捷框架之一,它是一個輕量化的框架,用來幫助人們、團隊與組織,透過提供針對錯綜複雜問題的調適性解決方案來產生價值。Scrum 建立在經驗主義 (empiricism) 和精實思維 (lean thinking) 之上,相信知識來自經驗,並專注於減少浪費。
它把複雜的專案拆分成一個個短週期,稱為衝刺 (Sprint) ,通常為 2-4 週。每個 Sprint 開始前,團隊會從產品待辦清單 (Product Backlog) 中挑選最高優先級的需求來完成。Sprint 結束時,團隊會交付一個可用的產品增量 (Increment),並透過檢視會議 (Sprint Review) 收集利害關係人的回饋。這個「計畫-執行-檢視-調整」的循環,確保了產品方向始終與市場需求對齊。
要理解 Scrum,可以記住它的「3-5-3」結構:
Scrum 團隊與3角色 (Accountabilities):
Scrum 5 個事件 (Events):
Scrum 3 個產出物 (Artifacts):
優點:
缺點:
敏捷實踐框架 (一):大型敏捷LeSS (Large-Scale Scrum)
當你的產品越來越成功,一個 Scrum 團隊(通常10人以下)已經忙不過來了,該怎麼辦?當產品規模擴大,需要 3 到 8 個團隊協作時,LeSS 就派上用場了。
LeSS 的核心精神是 「One Product, One Product Owner, One Product Backlog」。它將多個團隊視為一個整體,共同為同一個產品願景努力。它並不是要發明一套全新的複雜規則,而是將 Scrum 的原則應用在多個團隊的協作上。
想像一下,你有多個 Scrum 團隊,但他們共享同一個產品待辦清單 (Product Backlog) 和同一個產品負責人 (Product Owner) 。所有的團隊都在同一個 Sprint 節奏下工作,共同為一個產品願景努力。
LeSS 的目標是在擴大規模的同時,盡可能保持 Scrum 的簡潔與彈性,避免因組織擴大而產生的官僚與流程僵化。
優點:
缺點:
痛點一:使用者故事太空泛,團隊「想像」不一致
在 Sprint 計畫會議上,產品負責人 (PO) 講得口沫橫飛,但工程師和設計師對同一個使用者故事 (User Story) 的理解卻南轅北轍。光靠文字描述,很難讓所有人對最終的 UI 介面有一致的畫面感。
解決方案一:
產品經理或設計師可以利用 Uizard 或 Google Stitch,直接輸入文字描述,例如:「一個有搜尋列和商品清單的購物頁面」,AI 就能在幾秒到幾分鐘內生成可視化的原型。Uizard 甚至支援上傳手繪草圖來生成數位設計。這樣一來,團隊就能看著具體的畫面討論,大幅減少溝通成本與誤解。
痛點二:設計到開發的鴻溝,耗時又易出錯
設計師在 Figma 裡完成了精美的設計稿,但工程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Coding,這個過程不僅耗時,還常常出現 1:1 還原的偏差。
解決方案二:
Google Stitch 和 Framer AI 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。Stitch 不僅能生成 UI 介面,還能直接產出對應的 HTML 和 CSS 程式碼,雖然他現在因為是實驗性工具,有些產出跟我們想像的有出入,但工程師可以直接複製使用或進行微調,但是這個問題,透過一些 AI Agent 工具,就可以大大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,這個後續我們提到 AI Agent 時會再跟大家介紹。但如果你只是要自己產生一頁式的網頁,這時候就可以用Framer AI。
痛點三:靈感枯竭,面對空白畫布的焦慮
每個 Sprint 都要有產出,但靈感不是水龍頭,說來就來。尤其在專案初期,設計師或產品團隊常會陷入「空白畫布焦慮」,不知道第一步該怎麼走。
解決方案三:
Google Stitch 、Framer AI 和 Uizard 在這方面表現出色。Google Stitch 可以透過比較大方向的 Prompt 就可以自己規劃相關細節,對於初步沒有想法時有很大的參考。Framer AI 透過輸入 Prompt,能快速生成一個包含版型、圖片、文案和配色的完整一頁式網站 (Landing Page),雖然可能有些樣板風,但作為腦力激盪的起點綽綽有餘。Uizard 則被形容為「沒有靈感時的救命稻草」,能幫助我們輕鬆把腦內的模糊關鍵字具體化,讓團隊即使在靈感枯竭時,也能先生出一個 70 分的基礎版本,總比 0 分好。
痛點四:會議淪為形式
解決方案四:
總結一下,Scrum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靈活應對變化的基礎作戰單位。而當戰場擴大,LeSS 則告訴我們如何組織一支由多個 Scrum 小隊構成的敏捷軍團。
敏捷的核心是應對變化,而 AI 工具正賦予我們更快速、更直觀的應變能力。
Moon:黛西,聽起來敏捷也是一個很好的開發方式,只是在於我們能不能了解真正的敏捷精神。
黛西:沒錯,真的的敏捷並非只是形式上開開立會或是跑 Sprint ,重要的是把他的精神並落實在團隊中。
Moon:而且原來連敏捷都可以透過 AI 在各種流程中來協助我們~
黛西: 沒錯!AI 的價值不在於取代我們,而在於協助我們專注於那些真正需要人腦發揮創意和判斷力的地方。今天我們談了 Scrum 和 LeSS,下次,我們來聊聊其他也很受歡迎的敏捷框架,像是 Nexus 和 Kanban 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