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0
1

看完上一篇 <溝通力-PM 在 AI 時代的 (剩餘?) 價值>,是不是覺得道理略懂略懂,但具體該怎麼做?這篇就來實戰,實打實地練習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。

溝通三層,一層層打通

第一層:結構化表達

前篇提到,花了整個週末整理專案週報,數據很完整、進度很詳細、問題也列得很清楚。週一發給主管後,主管回覆:「看完了,但我不知道你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」

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:我們常不小心把「資料準備齊全」當成「溝通清楚了」。AI 幫你整理了所有數據,但卻沒有幫你釐清「什麼最重要」、「主管最關心什麼」。

解法思路:AI負責整理,你負責判斷

我們可以重新調整工作流程:

  1. AI協助資料整理:讓ChatGPT將所有專案數據分類整理
  2. 你進行優先級判斷:思考主管這週最擔心什麼?最需要我匯報什麼?
  3. 套用溝通框架:使用 「目標-現況-行動」的結構重新組織內容

實戰技巧:「三分鐘電梯簡報」測試法

每次重要溝通前,用ChatGPT扮演不同角色,測試你的表達。

Prompt:

你現在是我的主管,只有3分鐘時間。我要匯報專案狀況:

請以主管角度聽完後,告訴我:
1. 你最關心但我沒說清楚的是什麼?
2. 你希望我下次匯報時補充什麼資訊?

##專案狀況##
這週我們在用戶註冊功能上遇到一些挑戰。工程師說API整合比預期複雜,需要額外處理三個第三方服務的認證問題。
同時我們發現原本的UX設計在手機上顯示會有跑版問題,設計師正在調整。預計會影響上線時程1-2週。」

##我主管個性##
沒耐心、業務背景、不太懂技術

輸出回應:

以下是以主管角度(沒耐心、業務背景、不懂技術)給你的回饋:

⸻

1. 我最關心但你沒說清楚的
	•	影響的範圍與結果:延後 1–2 週具體是什麼意思?會影響到客戶承諾的上線日期嗎?會影響到業務團隊跟客戶談的排程嗎?
	•	責任與風險:這些技術問題(API 整合、UX 跑版)是常見小插曲,還是嚴重到可能再延誤更多?
	•	行動方案:現在工程師與設計師的處理狀態如何?有沒有替代方案或緩衝措施?

⸻

2. 我希望你下次補充的資訊
	•	對業務/客戶的影響:請直接說「會不會影響交付承諾」,而不是只說延後幾週。
	•	解決方案:簡單清楚告訴我「問題是什麼、誰在處理、何時能解決」。
	•	需要我決策或協助的地方:例如是否要調整客戶溝通話術,或需要額外資源。

⸻

👉 總結:我想快速聽到「會不會影響客戶、解決方案是什麼、要我做什麼」。技術細節少一點,影響和行動重一點。

這個技巧能幫我們發現表達盲點,讓重要訊息得以傳達到位。

第二層:情境感知訓練:同一句話,換位思考才能溝通成功

假設你要跟工程師說明一個新需求,你可能會強調 API 邏輯、效能與限制條件;但如果對象換成老闆,你就得改成這個功能如何帶來商業價值。同一個需求,表達方式完全不同。

意思是我需要理解對方的角色、立場與關注點。而這部分,AI 其實也能成為你的練習對象。

解法思路:用 AI 模擬不同角色的回應,幫助你換位思考

實戰技巧

重要的溝通場合,提前做角色扮演練習。這就像演員在上台前先走位排練,當你真正面對團隊或主管時,才能處變不驚。

Prompt:

我即將要在一個大會議中,要向不同對象提案一個「AI 客服機器人」專案。
請模擬這些參與者的角色會關注的重點和可能提出的問題:
1. 資深工程師的反應和提問
2. 人資主管的反應和提問  
3. 財務主管的反應和提問

若有類似的請抽出來強調這個問題可能大家都關心

##專案內容##
導入AI客服機器人,可以處理八成的常見用戶問題,預計能減少人工客服工作量,並提升回應速度。

輸出片段:

【資深工程師角度】
關注重點:技術可行性、系統整合、維護複雜度
可能提問:
- 選用什麼AI技術棧?是自建還是用第三方API?
- 跟現有客服系統怎麼整合?資料格式相容嗎?
- 訓練資料從哪來?需要多少標註工作?
- 系統出錯時的fallback機制是什麼?

【人資主管角度】  
關注重點:員工影響、職位調整、訓練需求
可能提問:
- 現有客服人員會被裁員嗎?還是轉調其他部門?
- 員工需要學習操作新系統,訓練計畫是什麼?
- 客服主管的角色會如何調整?
- 對員工士氣會有什麼影響?

【財務主管角度】
關注重點:成本效益、投資回報、預算控制  
可能提問:
- 總投資成本多少?包含軟體授權、硬體、人力?
- 預期多久能回收投資?節省的人力成本如何計算?
- 維護費用每年多少?會不會有隱藏成本?
- 萬一效果不如預期,我們的損失控制在多少?

你發現了嗎?同一個專案,不同角色關心的天差地別。提前用 AI 角色模擬 (aka. 提案家家酒),你就能針對不同對象準備合適的表達方式。

第三層:關係建立,AI 做不到的人類專屬任務

當你寫了一份規格完整、需求明確的 PRD 文件,結果工程師卻依然「消極抵抗」或「表面答應但不執行」。這時候,問題不在於資訊完不完整,而是信任不夠。

AI能幫你把文件寫得很漂亮,但它無法替你建立信任感,這部分是人類的一片淨土。

解法思路:把資訊整理交給 AI,人類專注在情感與價值觀的連結。

例如,我們在開會前,可以向 ChatGPT 提問 (記得要交代事情背景,並做好去識別化):

我要跟工程師討論一個可能有爭議的需求變更。請幫我分析可能的阻力點:

背景:
- 工程師德德,工作 10 年,重視代碼品質,最近專案壓力很大
- 需求變更:要在已經開發 80% 的功能中加入即時通知功能
- 時程:原本下週上線,現在可能要延後

請幫我分析:
1. 他可能會有哪些反彈?其中真實的擔憂是什麼?
2. 我該如何表達這個變更的必要性?
3. 有什麼方式能減輕他的阻力與壓力?

輸出片段:

好的,我來幫你分成三個面向分析:

⸻

1. 可能的反彈與真實擔憂
	•	時程延宕的壓力:德德知道功能已經完成 80%,此時插入新需求,必然導致上線延後。他可能覺得這會影響團隊信用與交付承諾。
	•	代碼品質與技術債:即時通知功能通常涉及系統架構(事件觸發、訊息隊列、效能負載)。臨時加進去,可能會犧牲程式設計的整潔度與可維護性,這與他重視品質的價值觀衝突。
	•	個人壓力累積:他已經在高壓專案中,臨時變更讓他覺得之前的努力「被推翻」,甚至可能覺得團隊不尊重工程師的付出。

真正的核心擔憂:品質下降與時程不可控,導致工程師專業形象受損或團隊背鍋。

⸻

2. 如何表達變更的必要性
	•	從使用者價值出發:強調即時通知是「決定用戶體驗差異的關鍵」,可能直接影響留存或產品價值,而不是「隨便新增的需求」。
	•	透明化影響:明確承認這個變更會帶來挑戰,而不是淡化難度,避免讓德德覺得「管理層不了解工程困境」。
	•	共創解決方案:用「需要你的專業判斷」的方式來表達,讓他覺得自己是在主導風險控管,而不是被動接受命令。

⸻

3. 減輕阻力與壓力的方法
	•	拆解範圍:與其一次做完整通知系統,可以先做最小可行(MVP)版本,例如只在特定場景發送,未來再逐步擴展。
	•	彈性時程協調:明確表示「上線可以延後」,或是「這部分不一定要跟主功能同時交付」,降低德德的交付焦慮。
	•	資源支援:提供額外人力(例如支援工程師或 QA),或允許暫緩其他低優先任務,讓德德覺得負擔可控。
	•	肯定專業:明確表達對他過去努力與品質堅持的肯定,讓他知道這次不是否定,而是需要他的專業幫助產品更好。

ChatGPT 洋洋灑灑回答了我們這麼多。 但真正的溝通關鍵,還是在現場由你親自觀察對方的表情與語氣,感受他的真實情緒,並隨時調整溝通策略。

實戰技巧

下次開會時,不要急著推進議程,先花點時間觀察對方的情緒變化。問一句「這部分有什麼讓你卡住的嗎?」往往比再多的文件更能打開對話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23/201055282DWnTL7gim.png

人機協作的實戰溝通流程

會議前:AI幫你準備,但不能替你思考

AI能做的:

  • 分析對象背景和可能關注重點
  • 整理相關資料和數據
  • 生成溝通框架和大綱
  • 預測可能的問題和反對意見

你必須做的:

  • 判斷溝通的真實目標(不只是傳達資訊,而是要達成什麼共識)
  • 評估關係現狀(對方現在對我/對專案的態度如何)
  • 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場合(現在是談這件事的好時機嗎)

會議中:你專注感知現場,AI無法取代

即時感知與靈活的調整,成為整個會議中最重要的事情:

  • 觀察非語言訊息:表情、語調、肢體語言的變化
  • 捕捉情緒變化:對方是不爽、困惑,還是抗拒?
  • 靈活調整策略:如果對方不買單,立刻換個角度說明

有個簡單但有效的技巧:每講完一個重點,就停下來確認「這部分你覺得如何?有什麼想法嗎?」

這個習慣能讓你即時發現理解落差,不會一直講到最後才發現對方完全沒聽懂。

有時現場會出現一陣沉默,不需要因為尷尬就急著用話語填補。這並不是一段沒意義的安靜,而有可能是對方正在思考的表現。此時不必急於「引導」對方,給彼此一些空間,反而能讓溝通更深入。

會議後:AI協助執行,你確保共識理解

會議結束後,我們可善用 AI 幫忙處理以下:

  • 整理會議記錄和重點摘要
  • 生成後續行動項目和時間表
  • 發送 meeting minutes 和提醒事項

但,有的事情還是得由人類親自確認:

  • 利害關係人的真實想法
  • 感受團隊氣氛和合作意願
  • 處理可能的疑慮和阻力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23/20105528p7Sj7uT0s9.png

掌握這套溝通流之後,工作狀態變得跟以前完全不同:

  • 效率提升:AI幫你處理資料整理、文件生成等事務性工作,你有更多時間專注於人際互動
  • 關係更佳:工程師、設計師、老闆都覺得跟你溝通變得很容易
  • 效果更好:因為懂得觀察和回應,溝通成功率大幅提升,專案推進更順利

在 AI 能處理許多溝通技術活的時代,真正的高手懂得善用工具,但不會失去人性溫度。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讓 AI 發揮,什麼時候必須親自上場。


上一篇
Day19. 溝通力-PM 在 AI 時代的 (剩餘?) 價值
系列文
重構工作流-在 AI 的夾擊下,泛 PM 職能應該如何生存並且持續提升管理力20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