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上一篇 <溝通力-PM 在 AI 時代的 (剩餘?) 價值>,是不是覺得道理略懂略懂,但具體該怎麼做?這篇就來實戰,實打實地練習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。
前篇提到,花了整個週末整理專案週報,數據很完整、進度很詳細、問題也列得很清楚。週一發給主管後,主管回覆:「看完了,但我不知道你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」
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:我們常不小心把「資料準備齊全」當成「溝通清楚了」。AI 幫你整理了所有數據,但卻沒有幫你釐清「什麼最重要」、「主管最關心什麼」。
解法思路:AI負責整理,你負責判斷
我們可以重新調整工作流程:
實戰技巧:「三分鐘電梯簡報」測試法
每次重要溝通前,用ChatGPT扮演不同角色,測試你的表達。
Prompt:
你現在是我的主管,只有3分鐘時間。我要匯報專案狀況:
請以主管角度聽完後,告訴我:
1. 你最關心但我沒說清楚的是什麼?
2. 你希望我下次匯報時補充什麼資訊?
##專案狀況##
這週我們在用戶註冊功能上遇到一些挑戰。工程師說API整合比預期複雜,需要額外處理三個第三方服務的認證問題。
同時我們發現原本的UX設計在手機上顯示會有跑版問題,設計師正在調整。預計會影響上線時程1-2週。」
##我主管個性##
沒耐心、業務背景、不太懂技術
輸出回應:
以下是以主管角度(沒耐心、業務背景、不懂技術)給你的回饋:
⸻
1. 我最關心但你沒說清楚的
• 影響的範圍與結果:延後 1–2 週具體是什麼意思?會影響到客戶承諾的上線日期嗎?會影響到業務團隊跟客戶談的排程嗎?
• 責任與風險:這些技術問題(API 整合、UX 跑版)是常見小插曲,還是嚴重到可能再延誤更多?
• 行動方案:現在工程師與設計師的處理狀態如何?有沒有替代方案或緩衝措施?
⸻
2. 我希望你下次補充的資訊
• 對業務/客戶的影響:請直接說「會不會影響交付承諾」,而不是只說延後幾週。
• 解決方案:簡單清楚告訴我「問題是什麼、誰在處理、何時能解決」。
• 需要我決策或協助的地方:例如是否要調整客戶溝通話術,或需要額外資源。
⸻
👉 總結:我想快速聽到「會不會影響客戶、解決方案是什麼、要我做什麼」。技術細節少一點,影響和行動重一點。
這個技巧能幫我們發現表達盲點,讓重要訊息得以傳達到位。
假設你要跟工程師說明一個新需求,你可能會強調 API 邏輯、效能與限制條件;但如果對象換成老闆,你就得改成這個功能如何帶來商業價值。同一個需求,表達方式完全不同。
意思是我需要理解對方的角色、立場與關注點。而這部分,AI 其實也能成為你的練習對象。
解法思路:用 AI 模擬不同角色的回應,幫助你換位思考
實戰技巧
重要的溝通場合,提前做角色扮演練習。這就像演員在上台前先走位排練,當你真正面對團隊或主管時,才能處變不驚。
Prompt:
我即將要在一個大會議中,要向不同對象提案一個「AI 客服機器人」專案。
請模擬這些參與者的角色會關注的重點和可能提出的問題:
1. 資深工程師的反應和提問
2. 人資主管的反應和提問
3. 財務主管的反應和提問
若有類似的請抽出來強調這個問題可能大家都關心
##專案內容##
導入AI客服機器人,可以處理八成的常見用戶問題,預計能減少人工客服工作量,並提升回應速度。
輸出片段:
【資深工程師角度】
關注重點:技術可行性、系統整合、維護複雜度
可能提問:
- 選用什麼AI技術棧?是自建還是用第三方API?
- 跟現有客服系統怎麼整合?資料格式相容嗎?
- 訓練資料從哪來?需要多少標註工作?
- 系統出錯時的fallback機制是什麼?
【人資主管角度】
關注重點:員工影響、職位調整、訓練需求
可能提問:
- 現有客服人員會被裁員嗎?還是轉調其他部門?
- 員工需要學習操作新系統,訓練計畫是什麼?
- 客服主管的角色會如何調整?
- 對員工士氣會有什麼影響?
【財務主管角度】
關注重點:成本效益、投資回報、預算控制
可能提問:
- 總投資成本多少?包含軟體授權、硬體、人力?
- 預期多久能回收投資?節省的人力成本如何計算?
- 維護費用每年多少?會不會有隱藏成本?
- 萬一效果不如預期,我們的損失控制在多少?
你發現了嗎?同一個專案,不同角色關心的天差地別。提前用 AI 角色模擬 (aka. 提案家家酒),你就能針對不同對象準備合適的表達方式。
當你寫了一份規格完整、需求明確的 PRD 文件,結果工程師卻依然「消極抵抗」或「表面答應但不執行」。這時候,問題不在於資訊完不完整,而是信任不夠。
AI能幫你把文件寫得很漂亮,但它無法替你建立信任感,這部分是人類的一片淨土。
解法思路:把資訊整理交給 AI,人類專注在情感與價值觀的連結。
例如,我們在開會前,可以向 ChatGPT 提問 (記得要交代事情背景,並做好去識別化):
我要跟工程師討論一個可能有爭議的需求變更。請幫我分析可能的阻力點:
背景:
- 工程師德德,工作 10 年,重視代碼品質,最近專案壓力很大
- 需求變更:要在已經開發 80% 的功能中加入即時通知功能
- 時程:原本下週上線,現在可能要延後
請幫我分析:
1. 他可能會有哪些反彈?其中真實的擔憂是什麼?
2. 我該如何表達這個變更的必要性?
3. 有什麼方式能減輕他的阻力與壓力?
輸出片段:
好的,我來幫你分成三個面向分析:
⸻
1. 可能的反彈與真實擔憂
• 時程延宕的壓力:德德知道功能已經完成 80%,此時插入新需求,必然導致上線延後。他可能覺得這會影響團隊信用與交付承諾。
• 代碼品質與技術債:即時通知功能通常涉及系統架構(事件觸發、訊息隊列、效能負載)。臨時加進去,可能會犧牲程式設計的整潔度與可維護性,這與他重視品質的價值觀衝突。
• 個人壓力累積:他已經在高壓專案中,臨時變更讓他覺得之前的努力「被推翻」,甚至可能覺得團隊不尊重工程師的付出。
真正的核心擔憂:品質下降與時程不可控,導致工程師專業形象受損或團隊背鍋。
⸻
2. 如何表達變更的必要性
• 從使用者價值出發:強調即時通知是「決定用戶體驗差異的關鍵」,可能直接影響留存或產品價值,而不是「隨便新增的需求」。
• 透明化影響:明確承認這個變更會帶來挑戰,而不是淡化難度,避免讓德德覺得「管理層不了解工程困境」。
• 共創解決方案:用「需要你的專業判斷」的方式來表達,讓他覺得自己是在主導風險控管,而不是被動接受命令。
⸻
3. 減輕阻力與壓力的方法
• 拆解範圍:與其一次做完整通知系統,可以先做最小可行(MVP)版本,例如只在特定場景發送,未來再逐步擴展。
• 彈性時程協調:明確表示「上線可以延後」,或是「這部分不一定要跟主功能同時交付」,降低德德的交付焦慮。
• 資源支援:提供額外人力(例如支援工程師或 QA),或允許暫緩其他低優先任務,讓德德覺得負擔可控。
• 肯定專業:明確表達對他過去努力與品質堅持的肯定,讓他知道這次不是否定,而是需要他的專業幫助產品更好。
ChatGPT 洋洋灑灑回答了我們這麼多。 但真正的溝通關鍵,還是在現場由你親自觀察對方的表情與語氣,感受他的真實情緒,並隨時調整溝通策略。
實戰技巧
下次開會時,不要急著推進議程,先花點時間觀察對方的情緒變化。問一句「這部分有什麼讓你卡住的嗎?」往往比再多的文件更能打開對話。
AI能做的:
你必須做的:
即時感知與靈活的調整,成為整個會議中最重要的事情:
有個簡單但有效的技巧:每講完一個重點,就停下來確認「這部分你覺得如何?有什麼想法嗎?」
這個習慣能讓你即時發現理解落差,不會一直講到最後才發現對方完全沒聽懂。
有時現場會出現一陣沉默,不需要因為尷尬就急著用話語填補。這並不是一段沒意義的安靜,而有可能是對方正在思考的表現。此時不必急於「引導」對方,給彼此一些空間,反而能讓溝通更深入。
會議結束後,我們可善用 AI 幫忙處理以下:
但,有的事情還是得由人類親自確認:
掌握這套溝通流之後,工作狀態變得跟以前完全不同:
在 AI 能處理許多溝通技術活的時代,真正的高手懂得善用工具,但不會失去人性溫度。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讓 AI 發揮,什麼時候必須親自上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