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9
1

勤奮又懂善用 AI 的PM 小森花了整個週末,用 ChatGPT 優化完他的專案週報,結構完整、數據詳實、圖表精美。週一早上信心滿滿地發給主管 Vicky,結果主管回了一句:「看完了,但我不知道你想說什麼。」

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產品需求文件上。小森用 AI 輔助寫出一份「完美的」PRD,格式標準、邏輯清晰、連 API 規格都幫寫好了。結果工程師做出來的功能,跟他想要的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這是 AI 時代 PM 面臨的新困境:當機器能幫你把話說得很「正確」,為什麼你的團隊還是聽不懂你在說什麼?

溝通的本質正在被重新定義

過去我們把溝通當成是資訊傳遞正確,就像寄包裹一樣,把想法從 A 點運送到 B 點。所以我們追求的是表達得更清楚、文件寫得更詳細、簡報做得更漂亮。但 AI 時代讓我們發現:原來溝通從來就不是搬運資訊就好,而是需要建立連結。

當 AI 能在幾秒內生成結構完整的報告、邏輯清晰的需求文件的會議記錄時,我們才意識到這些「資訊處理」的工作,原來不是溝通的核心。真正的溝通是讓對方感受到「我懂你」、「我理解你的困難」、「我們有共同的目標」。

在過去沒有 AI 輔助時,是這樣的情景:

小森準備跟 UI 設計師討論新功能的介面設計,他口頭描述:「我們需要一個用戶友善的註冊頁面,要讓用戶覺得簡單好用。」設計師快速畫了幾個草圖,兩人邊看邊討論:「這裡的按鈕會不會太小?」「用戶看到這個會知道要填什麼嗎?」雖然表達不夠具體,但在反覆討論的過程中,設計師漸漸理解了小森的真實需求,帶回去進行 UI 設計,在經過個版本設計稿的來回修改,耗時兩週之後,最終做出了符合用戶需求的頁面。

現在有 AI 輔助後,則可能變成這樣:

小森用 ChatGPT 生成了完整的設計需求文件,包含頁面架構、顏色規範、字體大小、甚至連按鈕的圓角半徑都先做好描述,甚至提供 Guideline 了,一切清清楚楚。

接到這個功能的設計師是 Ray ,他很開心,沒有什麼不夠具體、需要通靈的地方,他覺得這個 PM 很上道,有懂設計。因為東西清清楚楚,Ray 不到一週就按照規格做部做完了,在技術上完全符合文件要求。

不過…在上線之後的行銷數據報告卻得到回饋:「看起來很漂亮,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功能的轉化率就是很低。」

問題出在哪?

原來,過去雖然效率較低,但透過草圖討論、即時回饋的互動過程,最終能達到真正的理解;現在雖然規格寫得很詳細,但失去了「感受」和「同理心」的傳遞。草圖討論中的「這裡會不會讓用戶困惑」這種判斷,是 AI 文件無法取代的。

你發現問題了嗎?AI 幫我們解決了「表達不清楚」的問題,但它解決不了「理解不到位」的問題。

為什麼文件寫得再清楚,工程師還是理解不到位?

由於這篇要分享的觀念較為抽象,容我再用一更寫實的案例來說明。

幾天後,小森又接到一個「優化用戶註冊流程」的需求,他用 AI 輔助寫了一份超詳細的 PRD:

  • User Story 寫了 7 條
  • 功能規格詳細到每個 API 的參數
  • 連異常處理的邏輯都用流程圖畫出來

工程師尼爾收到後,覺得規格很清楚手比讚,他完全按照文件實作。三週後,功能上線了:API 回應速度很快、資料驗證邏輯正確、錯誤處理也很完善,所有技術指標都達標。

但…測試時發現了問題:

  • 註冊流程確實變快了,但註冊成功後用戶立刻收到了 5 封不同的歡迎郵件
  • 用戶填寫資料時,系統每輸入一個字就檢查一次格式,體驗很糟糕
  • 註冊成功後,用戶被導向到了舊版的「會員中心」頁面,但那個頁面已經半年沒維護,功能都壞了

誒!怎麼又這樣?

原來,尼爾已經完全按照技術規格實作了,但他不知道:

  • 郵件發送邏輯:重複郵件是因為不同系統都有歡迎流程,但 PM 忘了提醒說需要整合避免重複
  • 驗證觸發時機:即時驗證是為了減少錯誤,但在輸入過程中不斷跳錯誤提示會讓用戶很困擾,應該是要在輸入欄位失去焦點 (Unfocused) 的狀態時再檢查,才不會擾民
  • 頁面導向邏輯:這個註冊優化是為了配合新產品上線,用戶註冊後應該導向新版的歡迎頁面,讓用戶了解產品功能

關鍵在於,當尼爾在實作過程中遇到這些「文件沒有明說」的情況時,他選擇了最安全的做法:

  • 不確定就先做最保險的版本
  • 知道 PM 很忙,有疑問但不好意思一直問
  • PM 文件很詳細,覺得「只要按照規格做」就應該沒問題

AI 時代,在溝通上帶來了全新的挑戰:文件很完美,但少了人來傳遞「情境理解」和「判斷依據」。

小森以為他把所有技術細節都寫清楚了,但他沒有傳達到:

  • 為什麼要做這個?(脈絡背景與執目標)
  • 怎麼判斷做得對不對?(成功標準)
  • 遇到模糊地帶時該怎麼決策?(原則與價值觀)

這不是尼爾的問題,也不是文件的問題,而是溝通的問題。

單單把資訊完美傳遞,並不等於「理解對齊」

重新分工:AI 負責效率,人類負責效果

AI 擅長的三個層面

  1. 工具層:幫你寫郵件、做簡報、整理會議記錄、翻譯多國語言
  2. 分析層:分析對話內容、識別情緒變化、提供溝通建議
  3. 結構層:組織邏輯架構、優化表達順序、檢查語法錯誤

人類獨有的能力

但有三個層面,目前的 AI 還做不到,也正是 PM 不會被取代的地方:

  1. 讀懂人心的能力:察覺工程師眼神中的困惑、感知團隊氣氛的微妙變化、理解客戶話語背後的真實需求
  2. 建立信任的能力:讓工程師相信你的判斷、讓老闆信任你的規劃、讓跨部門夥伴願意配合你的專案
  3. 化解衝突的能力:在技術可行性與商業需求之間找平衡點、在有限資源下做出艱難的取捨決策、在利益衝突中創造雙贏解法

從內容傳達者,到情感共識建立者

過去,PM 把大部分時間花在「怎麼說」:怎麼寫郵件、怎麼做簡報、怎麼整理會議記錄。

現在,AI 可以幫我們處理這些執行層面的工作,PM 應該把時間專注在「為什麼說」和「對誰說」:

  • 情境感知:這個時機適合討論這個問題嗎?
  • 對象分析:工程師和老闆關心的重點完全不同,除了內容之外,我還該如何調整表達方式?
  • 關係維護:如何在推進專案的同時,不傷害長期的合作關係?
  • 衝突預判:這個決策可能會引發什麼民怨,我該如何提前化解?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22/20105528mAYEE5DHS8.png

AI 時代的溝通新模式

人機協作的溝通工作流

  1. AI 幫你準備:整理資料、生成大綱
  2. 人類負責感知:讀懂現場氣氛、識別潛在阻礙、調整溝通策略
  3. AI 輔助執行:記錄重點、生成後續追蹤、多語言同步
  4. 人類建立連結:確保理解一致、建立情感共鳴、維護長期關係

實戰案例:跨部門需求溝通

傳統做法:PM 花兩個小時準備簡報,講了一小時,結果各部門各有各的理解。

AI 協作做法:

  • 會前:用 AI 分析各部門的關注重點,準備為他們客製化的材料
  • 會中:專注於觀察每個人的反應,及時調整溝通策略
  • 會後:讓 AI 整理會議記錄和行動計劃,你專注於一對一達到共識

關鍵差異在於:AI 處理資訊,你專注於人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22/20105528vHLSHUXoET.png

溝通力是 PM 的最後防線

在 AI 能夠處理越來越多技術性工作的時代,真正理解人、連結人、影響人的能力,變成了最珍貴的能力。

PM 的價值正在從「會做事」轉向「會做人」。會做事的部分,AI 會越來越強;但會做人的部分,需要的是人類獨有的情感智慧、社交直覺,和多年累積的關係信任。

當你的工程師鄰兵願意在下班時間幫你 debug、當你的設計師夥伴主動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、當你的老闆在關鍵時刻選擇挺你——這些都不是因為你的文件寫得好棒棒超完美,而是因為你們之間建立了真實的連結。

這種「建立共識、產生情感連結」的能力,才是我們不被 AI 取代的護城河。


上一篇
Day18. 你一言我一句,會議現場又卡住?拯救討論現場的圖解升級術
系列文
重構工作流-在 AI 的夾擊下,泛 PM 職能應該如何生存並且持續提升管理力19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0
byxblife
iT邦新手 5 級 ‧ 2025-09-22 23:03:41

AI 處理資訊,你專注於人。
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最核心的重點,所以有的事務發生於溝通後對齊目標。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