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2
0
IT 管理
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12

Day 12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打造一個「接得住彼此」的組織 - 韌適力 + 連結力 = 關係的安全網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真正的韌適力,來自於能在衝擊中「接得住彼此」的連結品質。

「連結力」與「韌適力」的結合,探討的是組織在面對壓力與衝擊時,其內在的「社會資本」如何轉化為實際的「生存與進化能力」。

如果說韌適力是組織的「免疫系統」,負責在遭遇病毒(危機、衝擊)時,能夠抵抗、恢復並產生抗體(學習與進化);那麼連結力就是遍佈全身的「淋巴與神經網絡」,負責傳遞警報、協調資源、並讓免疫細胞(團隊與個人)能夠彼此信任、協同作戰。

一個沒有「連結力」的免疫系統,是失調的。免疫細胞各自為戰,甚至可能互相攻擊(部門內鬥),無法形成有效的防禦。一個沒有「韌適力」的淋巴網絡,是脆弱的。雖然連結順暢,但一旦遭遇強大病毒,整個系統就會不堪一擊,迅速崩潰。

兩者結合,組織將從依賴少數英雄人物的「被動抵禦」,轉變為依靠集體力量進行「系統性修復與共同進化」。


1.1. 從「大樹主幹」到「史萊姆網絡」

在思考如何抵禦衝擊時,傳統組織的思維就像一棵 「大樹」。它的力量來自於強壯的中央主幹(核心決策層)和深入地下的根系(穩固的流程與制度)。資訊與資源由主幹向上、向外傳遞到樹枝與樹葉(各級部門與員工)。這種結構在面對特定方向的、可預測的風力時,表現得非常堅固。然而,它的弱點也同樣明顯:一旦主幹受損,或遭遇來自土壤的、系統性的病變,整棵大樹的生命力都會受到致命威脅。它的韌性是僵化的、有極限的。

而一個結合了 連結力韌適力 的敏捷組織,其思維模式更像是一團 「史萊姆」。它沒有固定的中央主幹,而是由無數個分子透過內在的連結力緊密結合而成的網絡。史萊姆的物理特性,完美地隱喻了 連結力 如何創造出卓越的 韌適力

  • 彈性 (Elasticity) → 衝擊的吸收與分散
    當外部壓力戳向史萊姆時,衝擊力不會在單點上造成斷裂,而是會被整個網絡迅速吸收並分散掉。史萊姆會暫時變形,但壓力消失後又能恢復原狀。這正如同一個高度 連結 的組織,內部的信任網絡能夠共同承擔突如其來的壓力,而不是讓壓力擊垮某個單一部門或個人。

  • 黏性 (Viscosity) → 問題的包圍與解決
    史萊姆能夠流動,並用黏性包圍、黏附住一個物體。這好比一個敏捷組織在面對複雜問題時,不同團隊的成員能夠打破原有邊界,快速、自發地「流動」到問題周圍,形成一個臨時的任務小組(「黏附」住問題),共同協作直到問題解決。這種流動與重組的能力,源於成員之間平時就建立好的 連結力

  • 延展性 (Extensibility) → 資源的拉伸與覆蓋
    史萊姆可以被拉伸得很長而不斷裂,去探索或觸及更遠的地方。這對應著組織在面對重大機會或挑戰時,能夠靈活地拉伸其現有資源,去應對遠超日常規模的狀況。組織之所以能在極度延展下仍不「斷裂」,正是因為其內部成員之間存在著強韌的 連結

總結來說,大樹的韌性來自於「主幹的強度」,它被設計用來 抵抗 一個相對穩定的世界。而史萊姆的韌性則來自於「網絡連結的品質」,它被設計用來 適應 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。這正是敏捷組織在面對風暴時,所追求的、更具生命力的韌適之道。

1.2. 運作模式:從「英雄主義」到「集體承擔」

韌適力的目標,是在衝擊中維持核心功能並快速恢復。而 連結力 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。

  • 英雄主義模式(低連結力)
    當危機發生時(例如:伺服器崩潰、重大客訴),壓力會不成比例地集中在少數「英雄」或指定的「救火隊」身上。他們被期望通宵達旦、力挽狂瀾。這種模式的代價是巨大的:它會造成關鍵人員的極度耗損(脆化風險),打擊其他成員的士氣(「反正有英雄在」),並且無法將危機的學習經驗沉澱為組織性的能力。

  • 集體承擔模式(高連結力)
    在一個高度連結的組織中,危機的警報會透過信任的網絡迅速傳播。回應危機的,不再只是一個部門,而是整個生態系統。我們會看到:

    • 主動補位:後端工程師在修復伺服器時,客服團隊會主動站出來,與產品經理一起擬定對外的安抚文案;數據分析師會自發地去追查異常流量的來源。他們這麼做,不是因為流程規定,而是因為他們感覺到「夥伴需要支援」,他們是「一個團隊」。
    • 壓力被分攤:衝擊的重量被無數雙手共同托住,每一個人都承擔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小部分,從而避免了任何一個單點的過載與崩潰。這種「集體承擔」,正是 韌適力 中最可持續的模式。

1.3. 組織自癒的催化劑:「心理安全」加速組織重建

組織韌性的最高體現,不僅在於從技術故障中恢復,更在於從重大的組織創傷(如:產品重大失敗、策略錯誤)後,如何啟動「自癒」與「重建」的過程。

在這趟艱難的旅程中,最大的阻礙,是因恐懼而產生的否認、指責與隱瞞。這些負面情緒如同組織傷口中的細菌,會引發感染,阻止傷口癒合。

而由 連結力 所創造的「心理安全」,正是啟動組織自癒最關鍵的 催化劑。它如同強效的消毒劑與生長激素,為組織的誠實與脆弱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場域,從而加速重建的過程:

  1. 誠實面對,承認失敗:心理安全讓組織敢於拿下防禦的面具,在第一時間就誠實地承認:「是的,我們失敗了,這個策略是錯的。」這個勇敢的承認,是停止持續出血、開始診斷傷勢的第一步。
  2. 迅速反思,無懼自省:在安全的氛圍中,團隊的回顧會議才能從一場「究責大會」轉變為一次真正的「集體自省」(覺知力)。焦點不再是「誰的錯?」,而是「系統的哪個環節讓我們走到了這一步?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?」
  3. 發揮連結,連結細胞:如同身體在受傷時會召集白血球與血小板到傷口,一個擁有強大 連結力 的組織,也會在此刻啟動它的關係網絡。不同部門的智慧、經驗與關懷會流向受創最重的區域,共同分享學習、探討原因、重建信心。
  4. 產生方案,重建方向:正是基於這種無懼的自省與廣泛的連結,新的、更強韌的方案與可能方向才能從廢墟中「湧現」出來。這是 韌適力 中「適應與進化」的最高體現,如同傷口癒合後長出的疤痕組織,往往比原來的皮膚更強韌。

因此,心理安全不僅僅是讓 MTTR 變快,它更是讓組織得以進行深度「重建」而非淺層「修復」的關鍵。

1.4. 實踐工具包:編織、啟動與強化你的關係安全網

理念需要透過持續的實踐才能內化為組織的能力。以下提供一系列具體、可操作的工具,分為「事前編織」、「事中承接」與「事後強化」三個階段,幫助您的組織打造一張強韌的關係安全網。

階段一:事前

這些工具旨在危機發生 的日常工作中,持續加固團隊間的連結,提升組織的基礎免疫力。

1. 「個人使用說明書」(Personal User Manuals)

  • 做法:邀請團隊成員各自撰寫一份簡單的文件,回答幾個關鍵問題,例如:「我最喜歡的溝通方式是什麼?」、「壓力大時,我通常會有什麼表現?」、「如何有效地給我回饋?」、「什麼事能點燃我的熱情?」。然後團隊花時間互相分享與討論。
  • 為何有效:這個練習極大地加深了成員間的 理解與同理心(連結力)。當危機來臨時,團隊成員不再需要猜測彼此的狀態,而是能基於這份「說明書」,更精準、更有效地進行互助與溝通,這是 韌適力 的潤滑劑。

2. 「失敗履歷」(Failure Resume) 工作坊

  • 做法:由領導者帶頭,定期舉辦一個工作坊,讓成員分享自己過去職業生涯中「搞砸過」的專案或決策,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。
  • 為何有效:這個活動透過「示弱」與「誠實」,極大地增強了團隊的 心理安全(連結力)。它將「失敗」從一個需要被隱藏的禁忌,轉化為一個可以被公開討論的學習資產。這直接培養了組織在受創後,能夠 誠實面對問題 的核心 韌適力

3. "ONE Cafe

  • 做法:由團隊代表人參加一個輕量、非正式的定期交流機制——「一起喝一杯咖啡」。這個機制有幾個簡單的規則:定期、定時(例如每雙週五下午);不談「聽說」的事,只分享親身經歷的觀察與洞見;代表人不能派代理人參加,以確保承諾與關係的連續性;若遇到節日或重大會議則順延一次,保持節奏的彈性。
  • 為何有效:這是在組織的「史萊姆網絡」中有意識地建立更多的橫向絲線(連結力)。它創造了一個高品質的資訊與信任流動管道。當危機衝擊到某個特定團隊時,這些預先存在的關係網絡,會讓「集體承擔」中的「主動補位」行為,變得更加自然與快速,從而提升了整體的 韌適力
階段二:事中

這些工具旨在危機發生 ,能夠有效地啟動已經建立好的關係安全網。

**4. 「支援蜂群」(Support Swarm) **

  • 做法:預先定義一個輕量級的求助協議。當任何成員在頻道中發出求助信號(例如 @support-swarm)時,一個預設的、跨職能的「蜂群」小組成員,有責任在幾分鐘內快速集結,其首要任務是:「先穩住求助者,再解決問題」。
  • 為何有效:它將「集體承擔」這個理念,轉化為一個可被觸發的具體行動。它利用了預先建立的 連結力,來執行一個高效的 韌適力 響應。把「人」放在第一位,也確保了心理安全在最高壓的時刻依然存在。

5. 「危機同步輪」(Crisis Check-in)

  • 做法:在重大事件處理過程中,建立一個極高頻率(例如每 30 分鐘一次)、極短時間(例如 3 分鐘)的站會。每個核心成員只回答兩個問題:「我現在的感受/狀態如何?」和「我下一步的焦點是什麼?」。
  • 為何有效:這個節奏讓團隊在混亂中保持了 資訊與情感的連結。分享感受,是在高壓下保持心理安全的關鍵;分享焦點,則避免了資源的重複浪費,確保了 韌適力 響應的協調一致。
階段三:事後

這些工具旨在危機過去,將經驗轉化為組織進化的養分,讓安全網更強韌。

6. 「無指責回顧」(Blameless Post-mortem)

  • 做法:嚴格遵循「無指責」原則,召開事件 回顧 會議。會議的唯一目標是探究「系統的哪個環節導致了這個結果?」,而不是「誰的錯?」。會議主持人需要堅定地守護這個原則。
  • 為何有效:這是讓組織從創傷中 自癒並重建 的核心儀式。它的成功率 100% 取決於組織平時積累的連結力 與心理安全。一場成功的無指責回顧,是 韌適力(產生抗體)的終極體現。

7. 撰寫「韌性故事」(Resilience Stories)

  • 做法:除了產出技術性的事件報告,更要鼓勵團隊成員從「人」的視角,去記錄和分享這次危機中「我們是如何互相幫助的」故事。例如:「當我崩潰時,是小王幫我頂了半小時」、「如果沒有客服團隊提供的那個關鍵情报,我們可能還在原地打轉」。
  • 為何有效:故事是承載與傳播文化的最佳載體。這些關於互助與信任的故事,會成為組織集體記憶的一部分,不斷地強化 連結力,並為下一次挑戰來臨時,提供了信念與行為的範本,讓 韌適力 文化得以傳承。

總結:關係品質就是組織的防禦力

總結來說,「史萊姆」模式所展現出的卓越韌性,是其內在 連結 品質的湧現。一個組織在風暴中所能展現出的防禦力與恢復力,歸根結底,是由其成員之間關係的品質所決定的。

投資於建立信任、默契與心理安全,並非只是「軟性」的文化建設,而是在這個不確定時代,打造組織 韌適力——這個最硬核的生存能力——最直接、最根本的策略。一個真正具備韌適力的組織,不是一個從不犯錯的組織,而是一個其集體免疫系統,能夠在「信任」這劑催化劑的加速下,從每一次創傷中都完成學習、重建與進化的生命體。


上一篇
Day 11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覺知力與連結力 -「覺知自我」+「伸展自我」= 建設性張力
下一篇
Day 13.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:救災鏟子超人 - 台灣公民社會展現的行動力與韌適力
系列文
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1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