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文獻給此時此刻正努力救災與重建的人們 與 哀悼「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」的罹難者
2025年7月,一場由颱風薇帕引發的土石流,在馬太鞍溪上游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堰塞湖。隨後,2025年9月23日,颱風樺加沙造成湖水溢流,挾帶著萬噸泥沙,重創了花蓮縣光復鄉,
2025年9月26日,教師節連假的前夕,當許多人正規劃著假期的出遊時,開往東部的台鐵列車上,卻出現了奇特的景象。車廂被擠得水洩不通,許多人沒有座位,只是靜靜地站在走道上。他們的目的地不是熱門的觀光景點,手上拎的也不是行李箱,而是一把把嶄新的鏟子、畚斗與清潔工具。
當列車緩緩駛入光復站,幾乎整個車廂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起身、下車。他們之中,有幾個來自附近東華大學的年輕學生。面對記者鏡頭,一位年輕的學生有些靦腆,但眼神堅定地說:「(明天)老師節放假,就想說來幫忙,想要再盡一份力,把他們回復之前的模樣。」
這群被媒體稱為「救災鏟子超人」的身影,沒有等待官方的號召,也沒有精良的裝備。他們只是帶著最簡單的工具與最真誠的信念,自發地走向了災區。這個畫面,正是對「行動力」與「韌適力」最深刻、最動人的詮釋。
在「鏟子超人」出現的同時,一場由政府主導的、專業且高效的應變行動早已在跟時間賽跑。
在這次堰塞湖事件中,一個最沉痛的教訓,來自於「預防性強制撤離」這個決策的艱難。事實上,儘管風險已被預知,但最終並沒有成功地全面落實「強制撤離」,而這個遲疑,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創傷。
這結果凸顯了在不確定性面前,行動力 的展現需要多麼巨大的 「勇氣」。
要做出「強制撤離」的決定,意味著決策者必須在災難 還沒發生,並且 還不確定會不會發生 時,就先讓整個社區付出「全員強制撤離」的巨大代價。這個勇氣在於,決策者必須願意為了預防一個機率性的風險,而主動去承受幾乎是確定性的代價——包括打斷數百戶居民的正常生活、造成的經濟損失、以及必然隨之而來的民眾不滿與強烈質疑。
這正是「不確定時代」的領導力悖論:最能體現 韌適力 的行動,往往是在當下最不受歡迎的行動。一個組織「由上而下」的 行動力,最終的考驗,就在於領導者是否具備這樣的決策勇氣:在最壞的情況發生前,願意承受巨大壓力,以保全系統中最核心的價值 — 生命。
如果說官方的行動是組織化、結構化的一面,那麼「鏟子超人」的出現,則展現了行動力本質的另一面:組織的覺知力 - 台灣公民社會的集體意識。
「從簡單開始」的力量
公民們沒有重型機具,但他們有鏟子;他們沒有專業的救災知識,但他們有年輕的體力。他們完美地詮釋了「從簡單開始」(Start Simple) 的精神—— 以我所有,盡我所能。敏捷的行動,從來不是等待萬事俱備,而是從腳下那個最小的可行步驟開始。
去中心化的集結
這場運動沒有總指揮,沒有KPI,更沒有專案經理。唯一的驅動力,是一個清晰而強大的共同意圖——「幫助我們的同胞」。在新聞網絡(連結力)的催化下,無數個善意的個體,自發地朝同一個方向匯集,形成了一股強大的、去中心化的集體 行動力。
這場驚人的軍民合作救災行動,其背後是由兩種看不見的 韌適力 所支撐的。
官方的系統韌性
政府之所以能快速反應,並非一時的即興發揮。其背後是台灣長年累積的、標準化的災防體系、跨部會的協調機制(界面契約)、以及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。這是一個組織化、結構化的韌性基礎,如同大地的骨架。
公民社會的韌性
「鏟子超人」現象,則展現了台灣社會最深層的、人性的 韌適力。它來自於人與人之間長期積累的信任、同理心與互助傳統(社會資本)。這張由關係所編織的、看不見的安全網,如同大地的土壤,充滿了生命力。當骨架(官方系統)在高壓下資源吃緊時,這片豐厚的土壤(民間力量)就會自發地湧現出新的生機,去修補創傷。
我很不願意用這個事件來說明敏捷組織的行動力與韌適力,因為這事件背後代表的是社會的創傷。但,我還是得從事件 結晶 我們的學習,讓未來台灣這片土地,這個敏捷組織更加堅韌。
救災鏟子超人 所展現的:
一個只有強大預防與救災行動(行動力)卻沒有災防劇本與社會信任(韌適力),就像是冒然在不穩定的壩體上胡亂爆破與開挖,極可能引發更大災難。
反之,一個只有完善疏散計畫與民間熱情(韌適力)卻沒有決策勇氣與專業執行力(行動力)的應變,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風險越來越高,最終導致風險發生。
兩者結合,才能打造出一場成功的應變行動 — 它既有在懸崖邊上果敢行動的勇氣,又有來自系統與人心的、能夠承接代價、持續應對的堅持,最終帶領整個社會穿越危機。
最後,給我自己的一個提醒:「** 敏捷組織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讓每個「人」,都感覺被溫柔對待的地方。**」
「矚目養神的地方,就是靜心治理的地方」